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策略
【作者】 陈春雷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回民小学
【摘要】数学应用题,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费时费力,收效不高”的现象,多年来,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应用题的教学到底应怎样教呢?【关键词】应用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应用题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决定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因此,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
一、仔细审题,理解题意
审题是解答好应用题第一关键。因题审错了,解题的方向、途径、结果必然错误。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读题。首先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题目,做到眼、口、心一致,边读边思考。其次要帮助儿童全面理解题意,通过画图、叙述,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逐一的讲出来,把题中较大的数字变换成较小的数字,使学生一听就明白。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必须结合实例直观,才能理解。例如,一年级书上有这样一道题:早操时小红的前面有3个同学,后面有4个同学,这一排有多少人?有的同学一看题就用“3+4”由于没有仔细分析,竟把自己忘了,为了让学生们理解题意,我让几个同学站到台上来,指定一名同学当“小红”,让她的前面站3人,后面站4人,这样一来同学们便恍然大悟了。收到良好效果。
二、直观演示,浅显易懂
小学生的阅历浅,知识少,讲抽象道理他们不好懂。如果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那么他们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如在讲相遇问题时,我不急于让他们做题,而是反复地把相遇问题中抽象的关键词语具体化、形象化。如题中的“两地”“相对”“同时”“相遇”等词连续出现,如不首先弄清这些词语的意思,很难准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为此,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方法以加深同学们对这类关键词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法是: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面对面分别站在东西两侧,这时我告诉学生,两位同学站的地点,就是“两地”或“甲乙两港”“两站”等。然后让他们听我的口令,我喊“齐步走”,二人一起走,走到一起时,我喊“立正”二人停下来,这时我又告诉学生:他俩对面走,就是题中的“相对”,“相对”和“相向”“对面”意思一样,二人一起走,就是题中的“同时”。他们走到一块,就是“相遇”,演示完毕,我就向学生提问:“什么是两地?”“讲台的两端。”“什么是同时?”“我喊齐步走的时候。”“什么是相向和相对?”“他俩对着面走。”“什么是相遇时间?”“就是从开始走到相遇所用的时间。”通过这样的演示一来,再给学生出示例题。小学生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不仅容易接受,而且记忆深刻,对以后行程问题中各种较复杂的应用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应用题中“已知”和“未知”的各种数量关系,是解应用题思维过程中的核心关节。在儿童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时,要防止由于学习方法的呆板化所形成的定势消极影响。例如书中有这样的题:“公共汽车到站后下来8人,车上还有21人,原来车上有多少人?”有的学生一看“下来”一词,就决定用减法计算。于是我采用直观方法,让几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先走一会儿,叫下来2人,问原来有多少人?并强调“原来”一词,通过如此“讲解”,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应提高了,数量关系也就更明白了。在准确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画图。二年级书中有的问题比较复杂,如不学会画图就不容易理解数量关系。例如:“小芳家养了一些家禽,鸡是鸭的2倍,鹅是鸭的5倍,已知鹅是25只,他家一共养了多少只家禽?”对于这样较复杂的应用题,如果不理清数量关系,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要人人动手,学会画图,养成画图的习惯。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对于易混、易错的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式题组让学生练习、比较,从而掌握解题规律。例如(1)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2)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的一倍数已知用算术解(2)的一倍数未知用方程解。又如分数应用题中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道题:(1)一根绳子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1)中的1/4是表示分率,而(2)中的1/4米是表示数量不能混淆。
五、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沿着各种方向、不同途径去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训练以及一题多解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解答(1)方程解:解:设白兔有X只,则黑免有1/5X只,列方程X+1/5X=18。(2)归一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用18÷6×1=3(只)求出黑兔,用18÷6×5=15(只)求出黑兔。(3)按比例分配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黑兔占一共的1/6,白兔占一共的5/6,用18×1/6=3(只)求出黑兔,用18×5/6=15(只)求出白兔。(4)用分数的方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是单位“1”,而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18÷(1+1/5)=15(只)是白兔的只数,15×1/5=3(只)是黑兔的只数。平常教学时多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多种解法加以比较从中找到最佳的解法。从而使学生懂得,在解应用题时,要尽可能地选用最简捷的方法。
六、注重培养学生验算的能力
验算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步骤。验算的方法有估算、代入,另解。下面就估算举例加以说明。
例如,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要榨出2100千克的油,需要油菜籽多少千克?在做这道题时往往有学生出现2100×42%=882(千克)的错误解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要榨2100千克油,只需882千克油菜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呢?从而判断答案是错误的。再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理解“42%”的意义,就是表示油是油菜籽的百分之几的数,得出油菜籽千克数×42%=油的千克数,找到了正确的解法,2100÷42%=5000(千克),这样就能做到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总之,学生的思路越清析,解题方法也就越丰富灵活。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艳花;;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读题[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6年30期
2、鞠美玲;创设课堂情景 教活6、7加减法应用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3年12期
3、雷风霞;应用题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宁夏教育;1997年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