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与研究

【作者】 赵 娇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杨家湾二中

【摘要】新时代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语文学科更要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培养;鼓励;激发
【正文】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民主的教学氛围、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营造自由思维氛围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充满灵性的“离经叛道”。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创意中。因此,我努力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你的想法很独特”“你敢于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此外,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持之以恒,就培养了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二、培养“质疑”意识,引导学生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人富于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事物持质疑的态度。疑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抓住时机进行激疑,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要要求学生读课文。首先,在泛读的基础上循循诱导让学生抓住质疑的关键点:文眼、特殊含义的词句、修辞手法、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主题等。此处点拨促思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迅速深入课文,体验到质疑成功的快乐。其次,让学生抓住疑难点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疑难点,在读中解疑,这样顺藤摸瓜,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再次,抓住空白点质疑。“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是妙不可言的。在许多文章中,作者都会留出些空白的余地,引人遐思,含义深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目于“言尽意未尽”之处,去寻找“意无穷”的乐趣。如《项链》一文的结尾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而且使我们读者也颇感意外。有一位学生就提出:真相大白后将会如何?我抓住良机,鼓励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延续,学生们想象力十分丰富,充分地表现了思维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三、设计精当而有趣的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单纯抄写这类书面作业是一种机械的动,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听说读写技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作业应该是多样的化得。既要有书面的,也要有口头的,既要有用脑思考的,又要有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既要有语文活动,又要将语文学习与美术、体育、音乐等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比如说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以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展开丰富联想,将所理解的、所想象的话出来,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学习《自选商场》这课前,可以先留一个预习作业,请学生到自选商场去看一看,买一些好吃的把商标收集起来做一个贴纸,认识上面的汉子,告诉学生第二天要选一名“认知大王”.第二天再学习这一课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起来非常轻松,连很小的说明也不放过,还有不服输的学生第三天带来了更长的贴纸,并表示也要当“识字大王”。

  四、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疑问实践活动于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在教学《登山》一课时,我采用了“以演代讲”的形式来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利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共同分析,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排演,然后进行表演,最后加以评论。由于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上出现了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体会情境,描绘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动中,深刻的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受到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染。在评论中,能准确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根据演员的表演展开评论,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受到熏陶,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创新思维腾飞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初中语文课本集中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很广泛,方法也很多,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意在抛砖引玉,与众位同仁共同探讨,让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93-4.

  [2]张本根.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614.

  [3]孔令文,吴恺,耿骞.精细控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0%J.中国教育网络,2009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