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作者】 查玉琴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桔山中学
【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人情操的教育。审美教育能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关键词】语文阅读;审美教育
语文阅读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阅读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创造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与力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审美情景,让学生更好的“入境”,达到审美目的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创设一定的审美情景,有助于审美化教学的进行。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我们努力运用生动、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或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或形象逼真的演示,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与审美活动中。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我们还要精心选择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更好的“入境”,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
如上《紫藤萝瀑布》一课,我们就采取了课前参观的方式,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入境”的审美氛围。课前先让学生去公园观察紫藤萝花开放的情形。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紫藤萝花开情形,学生很兴奋,平时他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花草,并未注意认真观察过。他们分别从远、中、近距离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述紫藤萝花盛开的情形,这样入境入情的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更好地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学生对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就有了更强烈的认识与领悟。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意境美
阅读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文章,审慎的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感受意境形象美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产生共鸣。具体有如下三个途径:
1、通过多媒体精选并制作美的画面
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有效渠道,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如《斑羚飞渡》一课,通过精心制作动画,把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彩、令人陶醉的美景与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的辉煌悲壮交相辉映,直接给学生以视觉的强烈冲击,以达到精神上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同样《桥之美》类说明文和《三峡》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三峡》一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在教授此课前,我先将三峡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剪辑下来,制成了课件,加上配音与配乐。上课时,我先将此视频放给学生看。三峡优美的风光,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当学生一起对着画面齐背课文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了。三峡夏季的水流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秋季的空灵肃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更体会到文章遣词精当、隽永优美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情感。老师也深受感染,与学生一起吟诵起来。
2、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云南的歌会》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云南原生态民歌,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感受淳朴的民风之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
1、在品词中领悟美
作者在写文章时,总是字斟句酌,以达到用词的精练和准确。“推敲”一词是唐朝诗人贾岛和韩愈在诗词炼字上的一段千古佳话;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又成了千古美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
2、在析句中领悟美
有的语句上下结构相似,形同对偶,表现一种对称美。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月亮出来了,今天的月亮特别亮”,“太阳出来了,今天太阳出来的格外早”。这些句子短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不少语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摇曳生姿,展现一种生动美。如《看云识天气》本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诸多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熠熠生辉。特别是第一段中“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比喻、排比的综合运用使读者恍如进了如诗如画的仙境。这就是修辞的魅力。句意的内涵上,有的语句蕴含丰富,有一种内在美。句子的情感上,情在句中,情感的渗透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得到美的享受。这样的品析,能较为迅速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很有好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造和利用教学中美的因素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掘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性,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y�h���合少队、团队开展“达标争优”活动,表扬积极参与阳光体育锻炼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3.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课间课外文体健身活动。小学生的体育活动要强调趣味性、集体性和安全性;中学生的体育活动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增加内容的选择性,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可成立各类运动队和体艺活动小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训练和竞赛,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基地,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更是培养体育冠军的摇篮,学校要开展各种比赛活动来刺激阳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动力,有目标,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竞技水平。
4.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应该得到广大学生的家长、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应与社会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相结合。学校通过举办有家长参与的集趣味性、娱乐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家长的运动热情。如:学校举办的家庭运动会、友谊赛、亲子运动会、友好对抗赛等,让学生及家长在活动中体验乐趣,分享亲情。家长的参与,可以更好地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他们参加阳光体育的积极性,使阳光体育人人参与,全民健身深入人心。
(四)切实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阳光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如果在活动中发生了伤害事故,就违背了体育锻炼的宗旨。因此,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安全。
1.要经常检查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查运动场地和跑道是否平整无坚硬杂物、沙坑沙质是否符合标准,有无杂物、单双杠、组合器械是否牢固等。
2.要教育学生遵守运动安全的卫生要求,加强自我安全保护,锻炼时要穿运动鞋,统一着校服,禁止将胸花、别针、小刀等尖锐锋利物品放在衣服口袋里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3.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做好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会使人体体温略为升高,肌肉和肌腱的粘滞性减少,弹性和伸展性增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当活动结束时,应组织学生做好整理运动,这可使人体恢复平静,消除疲劳,使紧张的人体机能放松,尽快适应下一阶段学习的需要。
总之,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任重而道远。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共同增强体质,让体育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学生,让阳光伴随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