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作者】 任 健
【机构】 贵州省松桃县盘信民族中学
【摘要】笔者在本文中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情景的必要性”;“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情境的策略”;“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情景的要求”三个方面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设教学情境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设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现代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去学,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使学生“需之切”,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这话的主旨是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之中,实行情境教学。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心弦,时时吸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进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像故事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情境的策略
教学情景创设的策略多种多样,它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择定。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
1、问题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教学中的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地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的双方交流,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发展了认知的能力,特别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师生关系也进一步融洽了。
2、主题对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活宝有的放矢的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式讨论,还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中,笔者曾经组织学生针对“我们如何与父母、老师相处的问题展开自由式讨论。学生热情高涨,在课前作为认真的准备。课堂上,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足足用了三十分钟仍未分出胜负。在这场辩证中,有的学生言之有理,有的学生概念模糊,有的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这恰恰锻炼了他们随时辨别正误的判断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申述理由,也锻炼了自己灵敏的思维能力。而那些没有发言的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也没有无动于衷,也作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虽然这堂课的谓“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觉得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印象特别深刻,理解也特别透彻。总之,通过这类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知识点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
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创设情景是思想品德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促使学生方法、师生关系有突破性的变化。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能节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还可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新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情境的要求
创设情景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课堂教堂的要求以外,我觉得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近年来,内容灵活,取材广泛,知识跨度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它是指思维能力变化多端、不拘常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品质。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能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运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只有当学生明确了一个概念或原理后,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才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掌握了。
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