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学生走近历史的点滴做法

【作者】 韦健林

【机构】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第四初级中学



【正文】

      历史讲述人类的过去,与现实有着很大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学生走近历史,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走向。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生活环境等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生活引入课堂之中,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应在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学起,努力让历史的教与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走近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实效。

  一、发掘资源,充实历史

  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是让学生走近历史的有效手段。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的很多内容都与农村息息相关。周末我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就某些词语与长辈聊天,如土改、生产队、供销社、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作业一改以往的读、写、背等形式,用口头方式轻松完成,深受学生欢迎。它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了新课改让“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是很多的,需要我们根据所需细心发掘。我们常见的铜钱、粮票、中山装、各地的历史人物、一些地名……都可以成为我们发掘的对象,从而丰富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印象中干巴巴的历史在我们身边活起来,充满生活气息。

  二、抽象变具体,理解历史

  历史课的一些慨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学习九年级《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重点,我精心选择了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汽车,并把汽车生产的相关资料用直观图示展示出来。学生由此清楚地认识了生产的全球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举“经济全球化”在生活中的例子。如:穿衣(阿迪达斯(adidas)等)饮食(肯德基(KFC)、可口可乐(coca-cola)等)出行(奔驰、丰田等)娱乐(苹果手机(iPhone)等)。如此生活化的教学,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情境,深化历史  

  创设现实性问题的情境,实现了快乐学习的目标,学习成为学生的内需,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的思维,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如学习七年级《中华文明的勃兴(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材料:张三因家境贫穷,偷了邻居李四家一只大阉鸡去卖,换回20斤大米。对于此事村民议论纷纷。甲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偷窃是违法的,应受到法律制裁。乙说:偷窃确实不对。但张三偷一只阉鸡,也算不了什么,批评教育就可以了。丙说:张三是没米下锅才偷了鸡,和谐社会需要相互关爱,邻居李四何必斤斤计较?丁说:李四失鸡,焉知非福?

  请问: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哪家学派的观点?简要说出你的理由。

  由于偷鸡摸狗的现象在农村比较常见,因而上述问题一提出,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进行切身的体验与判断,感悟历史内涵。通过练习,能较大地扩大学生参与量,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法家、儒家、墨家和道家等各学派思想,从而巩固新知,深化历史。

  四、寻找共鸣音,内化历史

  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过去性特点,导致它与现实有着很大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导致学生很难真正地走进历史,产生共鸣。因而难以理解书本上干瘪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因此历史教学只有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如学习《戊戌变法》我以学生和戊戌变法的发起者一样都是读书人,都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为切入点,提问当前的国家大事和学生能做的、所做的点滴小事。设问:一百多年前的读书人是如何面对国家大事的呢?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和所学历史内容的共鸣音,并且会产生与维新时期读书人对比的潜意识,唤醒内心的高度注意力,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共鸣环境中以爱国、关心国事为线索,以评价这些一百多年前的读书人收尾,强化学生爱国意识,培养学生关心国事和从小事做起的优秀品德,实现精神的升华。

  五、开展活动,延伸历史

  新一轮课改的教学内容编排也为课堂的开放性提供了可能。在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动课。依托活动课,我安排了一些活动做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说历史故事,编、演历史剧,小调查、小论文等。如学习九年级《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结合你学过的历史,分析当今国际形势,你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近期会爆发吗?根据你的观点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论文。学生完成作业必须要开动脑筋思考,把社会的、生活的、经验的、课外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又如,学习八年级《“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后,我布置的作业是:收集“文革”时期流行的东西(文革时期流行歌曲、流行语、红色宣传画、流行书籍、流行舞蹈、流行颜色等等)。在收集中让学生寻找到悲剧的成因和防止悲剧重演的有效途径。这样,历史课已经打破藩篱,超越了教材的窠臼,达到横贯古今、学以致用目的。

  总之,让学生走近历史,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走向。让学生走近历史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留意,总能找到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切合点,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让学生走近历史、走进历史,从而提高历史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