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尊重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主体地位
【作者】 李海燕
【机构】 中共龙里县委党校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宽容精神充满课堂,使基础教育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光荣与梦想的关键历程。【关键词】个体差异性;主体地位;宽容精神
2001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引发了一场学生学习地位的深刻变革,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学习地位经过长期的磨砺与演变,形成了一种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格局。要改变这种格局,需做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宽容精神充盈课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应当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织和发挥的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生中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把他们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才。现代教学的学生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一个需要教师引导的正在发育成长的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就是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着一刀切、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情况。
二、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一刀切、不尊重学生差异性的情况
传统基础教育保证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生统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但与此同时却忽视学生个性培养,其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特长被窒息在一刀切、齐步走的统一要求中。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标准”
太多的“统一”,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于一切都整齐划一。在很多的时候,即使教育思想完全一致,学生的任何一点儿与众不同,也会遭到扼杀。当我们一定要让孩子说“雪化了变成水”、“鱼很活泼地从水中游过”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统一标准,正在抹杀了真正的灵性,那种统一大业的标准,那张泯灭个性的魔床,让多彩的孩子走向单调与呆滞。有一篇文章说一位美国家长状告学校教其孩子认识“OPEN”的“O”,束缚了孩子对诸如:零、圆圈、太阳、足球等的想象力而获得1000万美金的精神赔偿。细细想来,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否缺少点儿什么?像教师在教学生应对高考时说到的是:“同学们,这个重要,记住!这个问题只能这样答,否则要扣分的。”其实,我们也知道,有些问题是“可以那样答的”,到大学后甚至就是“那样答的”,但现在必须紧扣纲要。所以说,中学生个性特长被窒息在一刀切、齐步走的统一要求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不无关系。“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传统文化观念剥夺了学生个性表现的广阔空间。长期以来,学生仅仅作为集体的一分子而存在。“同”,成为知识拥有者理解与交往的尺度。在同一性的权力话语下,“个人”、“不同”、“差异”往往与超常越轨、离经叛道,胡作非为,有悖公德相联系。
显然,这种求“同”限制个性的文化形式只能营造一种“不宽容”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反映到教育领域,即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代言人,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彻底改变这种面貌,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宽容精神充满课堂。
三、让宽容精神充满课堂教学
给自己以宽容,让宽容的精神充盈课堂教学,让宽容精神成为课堂教学变革的依据和方向,应当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遵循的准则。“宽容”有宽大、宽怒、接纳、包容等含义。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尽力避免自己自觉或不自觉构建而成的知识权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教师的见解,甚至允许学生对教师质疑。要使这样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尽力了解自身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一定情况下适应这样的差异、利用这种差异,而不是无视这种差异,排斥这种差异,只有宽容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的差异,学生才会愿意追求个性的见解,才会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想法,才会在真理面前争取与教师平等,才会为了真理不惜向老师“叫板”。换言之,学生才会从“知识的奴隶”转化为“知识的主人”学生的创造力才会得以保护。才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公平的对待他们的差异性。
第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第三、“关注个体差异,激发诱导主动参与”,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一个关键。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激发与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有利于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做课堂主人的意识和能力,真正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巧妙的课堂设计构思,大胆打破课堂教学常规,以问题设置悬念,通过说、找、读、悟、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做到循序渐进,创造和谐的氛围,寓教于乐,充分把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品德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游戏表演中学会倾诉与关怀;积极鼓励学生成功参与主动性,体现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体验乐趣,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第四、以情激趣,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例如中学历史教学虽然单调枯燥,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情境,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在动力。
第五、要公平对待学生心理成长,重视德育工作
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必要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与制高点,作为加强和改善中学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其主动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具体举措。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来逐渐升温,90年代受到普遍关注,目前已在教育界形成一股持续热朝。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模式方面,尽管多种模式并存,但从总体上看,从最初针对少数问题或高危儿童的筛查模式,到目前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模式的转变趋势是很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课程、讲座、活动、游戏等。尽管如此,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表现为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较好,偏远地区与民族地区尚未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即使在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较好的学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形式化、表面化、孤立化。既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整意义的人”。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心理健康成长为前提全面公正的对待学生、评价学生,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的真谛。
第六、让学生参与评价,还学生评价的自主权
让学生参与评价,还学生评价的自主权,我们的中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评价能力,而且自己往往也想成为一位小老师。因此,他们乐意来评价他人的作业和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充分发挥自主性。而且,中学生的评价能力的发展表现出由远及近,先学会评价他人,再学会评价自己的特点。因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机会。例如,在做完一道题目后,让学生互相评一评,议一议,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正?在互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评自己的作业。同时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作业,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常这样问“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你对他的回答有什么意见吗?”等等。在学生积极参与互评和自评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探索式”教学,让学生引趣激疑,主动参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总之,在教育观念变革的同时,教育评价体制也应做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让宽容的精神充盈课堂教学,让宽容精神成为课堂教学变革的依据和方向。
四、总结
基础教育改革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也关系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根本利益。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造就一批能适应时代发展,善于学习、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展开创新型、研究型的教学实践,使基础教育真正成为激发所有学生光荣与梦想的关键历程。
参考文献:
1、吴志宏、陈韶峰、汤林春.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203.4第1版
3、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
4、于友西. 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5、朱汉国.历史.七年级.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第1版
6、朱永新.中国教育缺什么,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