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因素
【作者】 张道尚
【机构】 贵州省普安县新店乡新店中学
【摘要】文章认为学习运用心理学,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物理教学;培养;心理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学生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心理素质也是学生素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动机、情感、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依赖、密切联系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品质。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够促进和推动智力因素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培养,并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
一、根据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指导教学工作
初中学生思维发展主要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和发展,但它必须要以形象思维能力为先决条件。所以,在讲述一个物理概念时,就应该尽可能借助学生常见的生活实例,形象化的语言、实物、挂图、演示投影等形式。物理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一项主要工作,通过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它是积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切不可为了演示而演示,忽视了演示的目的和任务,要通过实验达到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连通器-船闸》一节的教学中,一般地总要分为下面四个层次的,首先要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连通器,进而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图画,让学生感知连通器的各种形状和各种用途,接着要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感知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的液面是相平的。当学生获得这样一些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小液片”这种物理模型和液体内部压强的知识,解释连通器内液面相平的道理,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按照学习的“迁移规律”组织教学内容
事物之间本来就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生对于某些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会影响另一些物理知识的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把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影响另一些问题的解决叫做“迁移”,如果先行学习能促进后续学习,那就是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组织教学时,如何准备正迁移,尽量避免负迁移呢?
1、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准备正迁移。一个完整的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建立,有一个发展过程。例如密度的概念是在初中“质量”、“密度’’、“密度的应用”、“测量物质的密度”等知识学过后才能得到逐步完善。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决不能一味追求概念和规律的严谨性,而应当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教学的阶段性逐步加宽加深,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把握不好,很可能加重学生负担,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
2、寻求教学内容的共同因素,组织正迁移。有些不同的教学内容共同因素是很多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效果愈好,功率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但它们共同的因素都表示快慢,因而一旦我们将速度的概念弄得很清楚,功率概念的建立和学习就不会太费力气了。又如力学中的各种不同的物理量(速度、压强、密度、功率、机械效率等),看起来它们并没有太多的共同因素,但仔细琢磨,在如何学习这些物理量的方法上都有着很多的共同因素。如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量,它是用来说明或解决哪类物理问题的,如何定义这个物理量,建立这个物理量的方法是怎样的,它的定义式如何,有何物理意义,它的单位怎样,它与其它类似的物理量有何异同、有何联系等等。如果我们在组织学习物理时,从一开始就经常按照这些共同因素进行教学,将使学生不仅能较快地掌握这些物理量而且会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对比辨析,排除干扰促使正迁移。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看起来很相似,但其物理意义却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学生误认为速度就是路程,速度大,路程一定长。同样地,他们也往往误认为压强就是压力,压强大,压力一定大。对于物理公式,往往不注意它的物理意义,错误地把它当作一个单纯的数学公式加以应用,在讲完密度和压强公式后,应该以它们为例强调一下物理公式从形式上看是一个数学公式,但它有自己本身的物理意义。对于密度公式,由于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质量增大而增大,也不随它的体积增大而减少;对于压强公式则可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增大,压强就会增大;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就减小。这对于今后学习比热容、电阻等很有帮助。
三、创设并解决认知“冲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自己完全熟悉的东西可能不感兴趣,也激发不起积极的思考。对于知识由有兴趣进而产生追求探索的心理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常常要合乎逻辑地设计一些学生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一个一个迫切需要寻求答案的悬念,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当学生感到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主观上感到有意义,但仅仅只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时,这样就形成了在教育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冲突”。此时,教师的启发就达到了一个最有效的时机。为了达到这一时机引入新课一般可以通过五种途径:通过复习已学内容提出新问题引入新课;通过计算某道习题遇到挫折引入新课;通过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以及生动的实验提出疑问引入新课;通过学生的直觉观念与科学观念的矛盾引入新课;也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物理学家的传略和科学知识引入新课。
如在教学《比热容》这一节课时,由于比热的概念、比热的单位、比热的物理意义、水的比热较大及其应用都比较难,如何在45分钟内既要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又要解决困难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在讲比热的概念前,首先提出:汽车水箱中加水是为了冷却发动机使其能长时间地运行,水箱中加水而不用其它液体是由于水比较便宜吗?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再进一步提出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是否相同的问题,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课本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观察在同样吸热情况下,水和煤油哪一个先升到同一个未温度上?观察结果表明,煤油的温度升高的快,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的时间长,接着追问: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已能回答)若不相等,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的结论,进而建立起比热的概念。当比热的概念、单位学习完皆后,再用:“一盆水的比热与一杯水的比热谁大?把一根铜丝截成两段后比热怎样变化?”等问题来加深对比热的理解,最后从比热表中看到水的比热较大的事实解释开头提出的问题。这样这节课使学生始终在积极的求知状态下做到动脑、动口、动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因素的培养,并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可促进物理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l]阎金铎 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顾家梁.论心理因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教育.199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