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技术教学与《品德与社会》的整合与创新
【作者】 李淑霞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吐丝口小学
【摘要】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课的整合,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建构学习情景,运用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品德与社会实践,目的是为了寻找一种更为便捷、直接的体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关键词】有机整合;创新意识;体验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会结合,丰富课程资源,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方面进行一些实践探索,试图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创建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力争呈现出与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优势。
一、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教学《我们的学校》时,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一组学校门口的画面,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课的教学环境中。这时,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
二、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我们现在的教育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教学《青藏高原》中的地理风俗,对生活在南国水乡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想象出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风光。这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的资源共享的优势,从网上下载有关青藏高原的人情风俗、地理风光,并结合设计制作一组介绍青藏高原的特有画面,采用直观演示法,把陌生的情境在学生面前清晰地显示,并播放《青藏高原》动听的歌曲。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教材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扩展了学生的探索空间。
三、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的整合
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有创造性的人才有雄心、有决心,敢于进取。同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如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社会第三册《台湾》一课时,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台湾的人情风俗后,学生对台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同台湾的少年朋友手拉手,描绘祖国统一后美丽的蓝图?”以此引导学生上网,同台湾的少年朋友手拉手,进一步了解台湾的奇特风光,共同描绘祖国统一后美丽的蓝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勇于创新的能力。
以上只是教学探索的起步,随着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深入、更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方式会越来越成为此学科教学的需要。通过有效整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资源共享,快速灵活地获取信息,丰富多彩地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