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作者】 裘 颖
【机构】 贵州遵义四中
【摘要】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转变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转变的具体做法,它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关键词】语文新课改;探究性学习; 高中生
受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普遍重视具体知识的传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长此以往,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可见转变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而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转变的具体做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主要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它突破了以往的学科教学在时空、手段和内容上的相对封闭状态,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注重学生未来发展的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必须首先由老师教授学生获得。所以要让探究的精神走进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在于开掘教材本身的研究价值,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会研究。再将这种精神贯穿到课外乃至以后的学习中去。本文主要针对笔者处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方法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1、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为探究性学习做准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更先进的学习方式,它的顺利实施必须有老师的有序指导,在以前的教学中,老师也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言,但实质还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既定路子走。现在的做法是,老师在备课时预设好要教授的重点问题,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质疑的。然后将必须让学生掌握的问题以导学案的形式下发下去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如果不做任何准备就让学生开始探究,那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果必定是失败。
2、探究性学习还不能拘泥于教材。它要求师生将目光放远。教师可教学生就一篇文章,这一独立的个体进行探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领会相互特点,探讨普遍规律。比较学习既需要比较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大局观,又需要细致、辩证的分析能力,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先让它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进行比较,了解一下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有何不同。还可以发现这两首诗用了一些相同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是不同的。让学生对意象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后有了这个基础,就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李清照的其他诗歌。接着我又把《声声慢》和李煜的《虞美人》进行比较。主要从意象,情感、名句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比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同一题材的文章比较,如《兰亭集序》和《与朱元诗书》的写景进行对比。同话题比较,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和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也可以同一专题比较,如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后可将之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归类比较。又如学习了《祝福》可将祥林嫂的形象和《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及《氓》中的女主人公,《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比较。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抓住重点,突出特点,举一反三,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同时,我们可以尝试由课内向课外扩展,由课文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必修课本的“梳理探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探究思路。如必修二中的“修辞无处不在”这一课题。我布置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收集电视广告、流行歌曲、各种标语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将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在玩中学。并且看电视和听歌曲是他们十分喜欢的事情,平时也收集了一些素材,只是不知怎么将之转化为有用的东西,如必修一中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我也与同样的方式让学生探究,让他们去收集各种报刊、杂志、网络上的新词新语,以此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究后让各组学生写出小论文,做出幻灯片在课堂上介绍交流。让学生做课题,不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得出多么有价值的结论,而在于熟悉研究过程,学会研究方法,不在于创造使用价值,而在于研究意识的培养,也不在于解决语文领域的某个难题,而是通过长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
4、将探究性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这个任务放在假期中进行。如必修三中让学生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就可让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但如果不做任何指导的让学生去读书,学生的收获必定不大。所以我让学生先阅读课本上的“名著导读”这一部分。对于基础差,初读此书的学生来讲,思考“思考与探究”中的问题。而对于那些基础好,喜欢阅读的同学来讲,可进行探究性学习,当然这里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可列出探究的方向。如《红楼梦》可研究书中的女性形象,可探究书中的诗词,
探究性学习的根本是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并由此带来研究对象的扩展、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评价的完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是在其他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的提高,是观念的养成。研究可以促进学习,我们探究性性学习才刚起步,今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