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

【作者】 杨站社

【机构】 新疆阿拉尔市十六团二中



【正文】

      化学是初中阶段九年级新开设的一门学科,结合多年一线化学教学,我认为化学是以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要首先设计好、利用好实验教学,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应是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的课题。

  化学教材中大部分实验设为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90%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试验为主。教师结合实验报告册先讲清实验基本环节,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教给学生然后演示,学生观察、记录,在于教材知识对比形成最后的总结。多年的化学教学我认为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角度看,长期、单一的进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是不妥的。它限制了学生发撒思维的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被约束,创造性人才可能就被教师扼杀。所以新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实验教学也应走向改革创新的路子上来。结合自身实践教学,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基础教学方面: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化学的动力

  上好化学第一堂课,重点不在于绪言部分的知识点,而是让学生知道学好化学能干什么?为此教师就要精心准备,虽然教材没有试验部分,但我认为在这节课上才应演示更多更精彩的实验,目的不在于学到什么,而在于让学生感兴趣,爱上实验、爱上化学,从而也喜欢你这个老师。凝聚了学生的兴趣,也就凝聚了学生的心,那么化学教学工作的展开就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第一节化学课上,我准备了“魔棒点灯”即玻璃棒沾点浓硫酸点酒精灯,“滴水生烟”即蔗糖与高锰酸钾混合,滴上水即可看到有烟生成。“粉笔炸弹”即红磷与氯酸钾混合加点酒精,粉笔钻个洞放入,晾干后往地上一摔即可爆炸.........相信这一系列的实验做完后学生的兴趣一定会高涨,肯定会问或回想这是为什么?然后带着问题进行课堂知识的引入,教师就会抓住学生的心,必将会成功的。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计了13各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又培养了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我第一次给学生布置家庭实验作业——蜡烛的颜色、密度、及燃烧时外焰、内焰、焰芯温度的高低。结果学生感到很新奇,但真正动手做的学生不多。为此我将学生以单位分组,选出小组负责人。相互合作、多交流、多沟通。第二次留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材演示实验的改进)第二天课堂上调查得知学生都很感兴趣,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动手做的学生也多了起来,个别学生还把家庭实验搬到教室里来,虽然问题较多,但教师刚好抓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组织形式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展开误差分析、成败的心得。特别是成功的西红柿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化学实验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丰富多采的内容将学生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这种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激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增强了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的学习,学生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实验解题比过去只按书本背几种混和、分离、鉴别、加什么试剂、有什么现象的死背硬记更有意义;做这样的实验,不但觉得学得开心,而且知道怎样做,做后记得也牢,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实验只能按课本“照方抓药”,个别人动手大家观看的现象。

  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四、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在兴趣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淑艳探究的过程,在观察、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活跃思维培养探究能力。2、借助依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假设能力,在探究中有意识、有目的的让学生进行猜想,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3、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俗语说“实践出真知”放手让学生进行开发性操作,使操作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源泉,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探究在能力在“操作”中培养。4、领悟过程,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及时鼓励,使那些善于动脑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九年级化学制取CO2药品选取的探究试验中:提出问题:实验室CO2的制取用含CO32-CaCO3和含H+HCl来制备。分析原理后,试问用NaCO3能否代替CaCO3能否用稀硫酸来代替HCl;猜想假设:一、碳酸钠也有CO3,能够生成CO2,二、稀硫酸纸也有H+,也能生成CO2.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一:CaCO3和稀盐酸,实验现象,可以发生,反应速率适中。实验二:Na2CO3和稀盐酸,实验现象,可以发生,但反应速率太快。实验三:CaCO3和稀硫酸,可以发生,但反应很快停止了。解释与结论: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实验的现象,假设都正确,但实验二尽管能放出CO2,可速率太快,不易控制。实验三能反应,但由于CaSO4微溶,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实验结论:实验室制取CO2不宜用Na2CO3和稀硫酸。心得领悟:学生知道实验室制备气体,药品的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反应原理能进行,速率、收集、成本、废物处理都应考虑在内。

  总之,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