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浅析

【作者】 杨荣刚

【机构】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在对实效性教学的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效实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实现当前农村中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实效性;课堂;教学
【正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已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全体学生都爱学、乐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获得发展,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中应如何提高其有效性呢?下面就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一些我的想法和做法。

  一、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自古情理不分家,让学生对化学“动情”,再让他们学习化学之“理”,自然效果倍增。那么怎样让学生对初中化学“动情”呢?无数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物经历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内心对其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同样,学生内心对化学的热爱和追求,对其化学学科学习品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化学情感的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

  1.对化学教师“动情” 要想你的学生喜欢上化学,那首先要让他喜欢上作为化学教师的你。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喜欢上了你,自然也就连带着喜欢上你教的学科,喜欢了,也就会认真,效果当然也就好。要学生对化学教师“动情”,首要前提是化学教师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体现在个人修养,为人师表,要让学生觉得你值得尊敬,应该尊敬。人格魅力体现在“言必行,行必果”,要让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好。人格魅力体现在愉悦心情,肯定的眼神,表扬的话语,可以让学生愿意接近。其次化学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体现在备课充分,教师不可能都是学者,所以针对每一节课都必须充分备课,熟识每节课的相关知识。广博的知识体现在勤于钻研,知识要有深度,有广度,一个简单的现象要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能激发学生深度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勤于思考,挖掘出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

  2.对化学学科“动情”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自然赋予其独特的魅力。化学“惊奇”,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常伴随着魔幻般的变化,开学初始,一节化学“小魔术”展示课,可让学生瞪圆眼睛。化学“奇妙”,空气是物质组成的,空气是有质量的;动物呼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等等,等等,无一不冲击着学生的思维。化学“实用”,用化学知识解释灭火的原理;用微粒运动解释气味扩散的原因;用小苏打发酵,治疗胃酸过多。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会到化学的魅力,自然会喜欢上化学。

  二、激发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学生才能学得主动,积极思考,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景,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燃烧条件”教学情景的设计先提问学生:“水能灭火,可否生火?”让学生激烈争论后,演示如下实验:在一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待白磷熔化,用一支大试管垂直倒插入水中,罩住白磷,可见水中的白磷发火燃烧,产生白烟。面对这一奇异现象,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调动起来,这时再引导学生从燃烧条件加以分析得出原理。接着,又演示一个实验:用一张不易吸水的纸折叠成纸袋,用线拴在四角成为吊绳,把纸袋悬挂在铁架台上,放入水和一只鸽子蛋,用酒精灯加热。学生们看到灯火在袋子下烧,纸袋没有着火,水却烧开了,鸽子蛋煮熟了。在生动的情景下,再要大家想想:可燃物能不能被点燃,决定于什么?利用似乎存在矛盾的问题和趣味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营造热烈、生动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分层教学,不同学生不同收获

  首先要说的是,我这里说的分层教学,并不是指那种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然后作不同要求的所谓的“分层教学”。我一直认为那种“分层教学”是有所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的。原因有二,一是那种“分层教学”不利于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那样会让被划分为优等生的学生背负不必要的压力,更会让被划分为中等生和差等生的学生感到自卑。二是知识的学习也有一个适应度的问题,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讲,一般都有适应学而学得好的知识,也有不怎么适应学而学不到很好程度的知识,一次性将学生定性为三六九等,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认为分层教学更应该是侧重于教学内容上的分层教学。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人人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通过多层次的问题,开展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高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必须用心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而要较好的执行这样的思想,我认为最好莫过于设置开放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指的是没有特定的标准答案,而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答案的问题。如:在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时,设置的问题,你认为空气真的是“空”的吗?你觉得空气中可能有一些什么物质?他们所占的比例是大,还是小?

  四、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首先,摸清班情。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其次,要胸中有课标、腹中有教材。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使每节课有的放矢。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只有树立新的教学观,懂得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知识的生成,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科学素养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林炊利.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2

  [3]刘四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探究的实践与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7.29-32

  [4]余文森. 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思考[R. 2006年暑期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研修班上的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