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作者】 谭明礼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建中镇白沙小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同时要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锻炼,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才能最终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融洽师生关系,点燃创新火花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师生之间应确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友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间心灵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达到相互依赖和依存的境界。而不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可爱的人,只有这样,课堂上学生才敢发表不同的意见,阐述不同的见解,才敢大胆的进行质疑问难,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如,我在教“乘法分配率”时,根据定律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再请另一个同学归纳小结时,他却说:“老师,分配率中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我用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行吗?”又有一个同学说:“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乘法分配率,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或者多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也适用乘法分配率吗?”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及时加以赞扬和鼓励,并告诉学生课本上的运算定率是指最基本的,是可以丰富发展的。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进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柬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差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三、洼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创新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己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过程中去。这样的堂课,营造了“情境问题”的氛围,架起了实现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刨造。如当学生学会读小数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右边的数和小数点左边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又会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

  四、通过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发展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除了要设计一些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就要注意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要求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就用Sab这个公式计算出了面积。这时教师稍加点拨:这是个什么图形?学生恍然大悟,从而得出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演绎思想体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能自觉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从中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识才是“活知识”。

  总之,教师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同时,要切实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落实到数学课堂之中,使之真正成为自己教学工作的有机部分。教师和学生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华建宝《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9.1.25

  【2】王蕾《数学教学中加强技能训练的尝试》,《师范教育》1999.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