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构建小学生舒适阅读环境策略研究

【作者】 邓 兵

【机构】 重庆市垫江县高安小学校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形成的奠基时期,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教会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多元的阅读环境,帮助学生选择便捷的阅读资源、建立愉悦的阅读场所、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打造开放的阅读联盟对于促进他们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构建;阅读环境;策略
【正文】

      阅读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修炼。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更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的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形成的奠基时期,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除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多元的阅读环境对于促进他们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阅读环境的概念

  阅读环境的形成不是由单纯的一两个因素构成的,它需要的是多种要素共同建构出一种舒适的环境。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写道:“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阅读的乐趣却绝不仅仅取决于场所,它和读什么书、当时的心情、什么样的时间以及是否被打扰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更不要说我们的阅读态度(这本书是不是我们喜欢的类型)和阅读的动机(基于工作需要,或纯粹是私人兴趣等)了。”而以上所提到的因素所建构的社会背景就是“阅读环境”。

  二、构建舒适阅读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后现代主义思想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其核心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教育应为人的一生的发展打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应着眼于未来。阅读重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后现代教育要求有三大特色,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学生的多元思维,关心爱护教育对象。这为我们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阅读多元思维,关心爱护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保障。

  (二)人本主义的思想

  人本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基于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自我理解的关心,强调人的情感、审美和对无限与永恒的体验,注重受教育者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变化,把受教育者当作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来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开发潜力。人本主义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人际关系、生活情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当人处于美丽的风景之中会显得比在压抑的环境里更加充满灵性,更能在阅读中体会到存在于外部世界中的真善美。

  三、构建小学生舒适阅读环境策略

  ()选择便捷的阅读资源,奠定能力形成的基础

  1、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

  阅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愉悦。但不同的读者可能有不同的起点,目的不同,选择材料的层次也不同。只有当学生明确自己阅读的目标,才能学会正确选择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阅读资源。

  2、延升学生选择阅读的路径

  学生的阅读活动不是阅读一两本、十几本书,他们需要的是拥有大量的阅读资源。在一般的观念中,我们认为阅读资源就是图书、杂志、报纸等出版物,其实这样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在现在这个信息交流发达的世界,随处都能找到可供阅读的资源。如每天伴随我们的商店名和广告,很多都充满想象力、创造性,其中的信息含量是非常大的,而且富有创意的商店名和广告非常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师如果精选一些商店名或广告推荐给学生共同欣赏,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能让学生明白其实阅读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它不仅是可以通过眼睛去看的,还能通过耳朵去听,是全方位的感受。

  3、激励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

  阅读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选择最多的阅读资源就是图书,我们常常在图书室里看到很多孩子,面对大量的图书却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出现如此低效的选择过程,是因为学生拿到一本书无法快速地判断这是否是一本好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判断,比如可以看封面上的图画是否精美,关注作者或者出版社,浏览目录的篇目,阅阅读书籍前后的相关评论等等。

  ()建立愉悦的阅读场所,构建能力形成的环境

  每一个人类活动,参与者是否感到愉悦取决于两个因素——心境和情境。俗话说“境由心生”,“情于境中”,环境的好坏取决于人心情的好坏,在阅读活动中,却恰恰相反。如果你在学生中做一个调查——你最喜欢在什么地方阅读?选择教室的一定是少数,选择沙发和床的人可能占着很大一部分。人们喜欢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阅读活动,为学生建立一个专属于阅读活动的区域(硬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全世界最爱读书的国家匈牙利和以色列普通小学里,都有供孩子们独立看书的阅读区。作为普通老师我们做到布置一个简单、美观的书架,几张精美的图书海报……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和谐、温馨的阅读情境,让孩子带着愉悦自然的心境走进阅读活动就够了。就学校而言,要尽量为学生打造校园里的“阅读空间”,不仅仅局限于阅览室里的小天地,学校的走廊、休息区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快乐阅读的场所。

  农村小学(村校)图书、场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建立多个“流动书箱”,班级之间轮流借阅交换阅读,图书员定期更换书箱内容。这样既可刺激班级学生之间相互的阅读欲望,还能使村校学生同样享受到中心校的阅读资源。

  ()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达成能力形成的保障

  “所谓读者,就是要为自己而阅读,而所有的阅读都是需要时间的。”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位读者,一定要给他时间去阅读。现在依然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阅读活动在低年段进行热火朝天,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读能力和速度的提高,阅读的时间反而变少了。原本安排的阅读时间被大量的作业、考试挤占。其实,阅读时间的保证对于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孩子们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资源,有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场所,如果没有时间去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至于阅读时间的具体安排,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调整,可以是单独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是下午上课前的十分钟,可以是放学后的半小时,也可以是睡觉前的十分钟(家长监督),只要教师坚持监督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学生的阅读活动就会在生活中形成规律。阅读需要练习,阅读能力的形成更需要练习,有了充足的时间,也就有了充分的保证。

  ()打造开放的阅读联盟,搭建能力形成的平台

  所谓阅读联盟是指多个伙伴共同阅读,共同讨论,共同交流。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都是需要同伴的参与,打造开放的阅读联盟,让他们在互动中交流自己感悟到的收获、心得,学生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交流主题,一旦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他们就会表现出“万能之神”的架势。例如在一次阅读心得交流时间中,首先,安排联盟内交流,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把自己近期内读了什么好书,有什么收获,进行了汇报,就连平时不爱讲话的同学也不甘心落后,讲起书中的趣事滔滔不绝。当交流有了充分的“热身”之后,再找联盟内个别同学在班上发言。记得有一位对历史很感兴趣的同学不解地说:“我看了《玄武门》,觉得这个历史不太真实,李世民明明是一个贤德之士,想当皇帝的欲望又不是十分强烈,怎么可能害死自己的兄弟?”虽然这样的评论颇显肤浅,但说明学生在阅读后学会了思考,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这样的阅读交流中,每一个人的观点表达,都是对别人思维的一次撞击,大家共同形成了一个活跃的“阅读思维环境”(软环境),在彼此分享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教师要营造适应学生特点的阅读硬环境和软环境,激发孩子在阅读中不断“反省求真”,进而促进学生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