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分析——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为例

【作者】 李 颖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兴义中学教育集团六中校区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备受重视。本文对“化学反应原理”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公开课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教学;有效性;问题;策略
【正文】

      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表现方式和基本构成,并不仅仅指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教学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行为,是一个包括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结构复杂的、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是由行为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与行为主体相联系的起着直接与间接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在动静交替转换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狭义的教学行为仅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本文的教学行为主要指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是指教师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具体课堂“情境”中灵活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策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而采用的促成学生理想表现的行为。通过“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公开课,就高中化学课堂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中包括问题情境创设、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为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提供参考。

  一、课堂教学流程(本节课设计为三部分内容)  

  教师首先介绍锅炉水垢的处理方法,以此作为情境材料引出问题(向饱和NaCl溶液中滴加几滴浓盐酸,观察现象),学生动手实验之后教师讲解总结“易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通过对易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设疑(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着溶解平衡呢?),学生分组操作2组实验(实验一:向溶液中滴入0.10mol/L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观察现象;实验二:取上层清液再向其中加入硫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并试着解释),讨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之后让学生归纳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回顾锅炉水垢的处理方法,并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原理解答。

  ()课堂教学实录(部分)分析

  锅炉水垢的工业处理方法:锅炉水垢既会降低燃料利用率,也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要定期去除水垢。   

  教师将锅炉水垢的工业处理方法作为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而其原理实际为沉淀的转化原理,与将要进行的饱和NaCl溶液的实验“情境”不能相连贯,造成学生思维跳跃较大,起不到铺垫作用。

  (二)实验探究

  教师讲解讨论判断NaCl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探究实验一】取约4mL饱和NaCl溶液于大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浓盐酸。

  此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熟悉的易溶电解质溶液的溶解平衡入手,引出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同样也存在着溶解平衡。但是没有任何铺垫直接进行探究实验时,相当于从未知到未知,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如能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使溶液中NaCl析出的方法有哪些(比如学生熟悉的有加热蒸发和降温冷冻),然后讨论其他可能的方法,再进行实验探究,开拓学生的思维。

  【探究实验二】向3.0mL 0.10mol/L的溶液中滴入0.10mol/L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观察现象。取上层清液再向其中加入硫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并试着解释。

  (三)重新回顾除去锅炉水垢的原理

  教师讲解同时媒体显示除去锅炉水垢原理:

  这一环节意在回归本节课开始设置的情境问题,使整节课前后呼应。采用的是教师讲解的方法,如果能试着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盐类水解平衡的图式,思考讨论后亲自动手画出思维导图,这样不仅减轻言语讲解的负荷,更能使学生内隐的知识可视化,转化为外显的知识,加速思维的发展,有效地帮助学生应用本节所学的知识、理解原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本节课教师教学行为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不仅要把教学行为的各环节和步骤设计得科学规范;而且要达成三维目标,创造出较高的教学效益。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教学行为产生的结果。

  三、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以知识结果为主”转向“以探究过程为主”、“以统一教学模式为主”转向“以个性化教学为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实现这一系列转化的先决条件。

  (一)创设简约“情境”,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教学知识而言,可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2大类。即使是再科学的教学内容,如果采取不当的传授方法,不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实质的、有机的联系,教学的效果就可能会很差甚至出现负效。而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情境”的创设直接相关。

  通常的化学课堂教师都会进行“情境”的创设,如何进行“情境”创设,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但本节课不妨简短创设“情境”,很快地引入学习主题。例如,采用PPT图片展示美丽的溶洞和“难看”的龋齿,制造感官冲突,分析两者有什么联系,并与溶解平衡建立联系,之后多媒体动画展示NaCl的溶解平衡,分析NaCl溶解于水的几种情况,设问NaCl能不能和盐酸反应引入新课。这样过渡自然,既节省了时间,又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变换角度讨论问题,形成认知冲突,转变学生思维方式

  在学生的印象中,“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常常是不可逆的。在教学中,教师采取先制备AgCl沉淀,过滤后取上层清液再制备沉淀,使实验现象与学生已有观念形成认识冲突,不仅加深了对难溶物概念的理解,重点是巧妙地将“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转化成“固体溶解的问题”来讨论,将学生印象中的“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转变为“固体溶解”这种双向互变的、动态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摆脱了定势思维模式。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不仅介绍了一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转变了学生思维方式,使他们学会变换观察问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思考。

  (三)利用系列实验活动,体验研究方法

  化学实验现象不仅可以使微观变化宏观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能分析理论的合理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采用实验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感悟知识、形成方法,使知识结构化,最终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成功体验。比如采用对比实验,深化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炜阳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05

  [2]方向东 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科技信息》200907

  [3]潘静波 介绍二种改进的中学化学演示实验[J],《化学教学》198204

  [4]蔡冬燕 中学化学创新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