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作者】 刘春华
【机构】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晓兰希望小学
【摘要】本文就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提出几点粗浅的见解。科学是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们学科的总和的一门自然学科。因材施教,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只有抓好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使他们具备了今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本品质。【关键词】激发兴趣;实验教学;科学
科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自然现象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大面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小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科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科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二、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并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之乐于参与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甚至终生坚持不懈。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价值,使学习的兴趣、动机转化为情感,从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再深入研究科学规律,引导学生多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使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在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三、发挥科学学科的一大亮点——实验。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培养实践能力。例如:我利用塑料瓶启发学生做很多的实验:①探究声音的音调。②光的直线传播。③研究光的折射现象。④凸透镜成像等;又如利用易拉罐制成“滑轮”,探究滑轮的机械效率;用废旧墨水瓶和吸管制成“微小形变演示器”,探究固体形变;用塑料袋制成“帕斯卡桶裂实验装置”,研究液体压力;把一个盛有红色墨水的密闭小薄塑料袋放入水中,观察热水在冷水中的运动,让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呈现自然现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知觉的集中,引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欲望,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觉得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和生活中,真正做到让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蓉《课外活动的一点尝试》
2、曾清意:《初中绪言课教案设计》
3、《人民教育》 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