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作者】 张红英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口镇中学

【摘要】新课程实施要努力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实效性。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挖掘学习课题中蕴涵的科学方法、思维训练等教育因素,注意创设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找到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真实情景,注意探究学习活动和其他教学环节的整合。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设计;有效性
【正文】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探究学习目标不明确、追求形式、走过场等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那么在设计和实施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探究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针对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探究活动应着重帮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点火”在于提高可燃物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意识到在某些条件下环境温度或者由于可燃物本身的缓慢氧化使可燃物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不经点火也会发生燃烧。因此燃烧条件探究的活动设计,应当着重考虑让学生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帮助他们领悟在空气中可燃物温度必须升高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才能燃烧。针对学生“只有点火才能引发燃烧”的片面看法,可以提出问题:“有没有不经点火发生燃烧的事例?”“人们要点燃纸张、木条、煤块,通常怎么做?使三种物质发生燃烧的点火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讨论发现自燃现象与“点火才能引发燃烧”的矛盾,领悟“点火”可以引起可燃物燃烧的实质,理解为什么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才是燃烧发生条件的科学结论。可见,只有针对学生的认识盲区或误区,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思考、辨析,才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而不是追求形式,走过场。

  2、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探究方案

  学生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大都没有意识到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更不知道怎样从定量角度来研究化学变化。在他们的生活经历里,从许多反应现象的观察中得到的经验似乎不证明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守恒。如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锌、铁等金属溶解于稀硫酸“消失了”,白磷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变大了。因此要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就需要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为什么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分析化学反应是质量守恒的,而在宏观反应现象的观察中却发现“质量似乎不是守恒的”。教学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可以完成这些实验探究活动,并从自己的实验探究中认识到原来之所以认为在燃烧等反应中物质质量不守恒,是由于没有弄清楚化学反应中有哪些反应物、哪些生成物。在测量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时,或者遗漏某些反应物、生成物,或者把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或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也计算在内。通过实验、分析、思考和交流讨论,发现要对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需要准确把握研究的对象。对研究方法的领悟,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3、寻找真实情景,设计探究方案

  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要创设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找到探究活动思路的真实情景。例如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课本提供若干对比实验,限于教学时间与实验所需时间的矛盾,多数教师提前1周让学生按课本要求进行实验,以备上课时观察、分析。学生事先不明白为什么要进行那几项对比实验,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就只能处于被动状态,实验的积极性和观察记录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事实上,初中生大都知道,处于潮湿环境的铁器比保持干燥的易锈蚀,经常与盐水、海水接触的铁器易锈蚀,经过电镀、涂抹了油的铁器不易生锈,不锈钢比一般钢铁制品耐锈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交流、讨论,从这些事实中推测钢铁的锈蚀与否、难易与哪些因素有关。尝试设计用简单的器具和用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符合实际。限于教学时间,在课堂上难以立即进行实验并观察到实验结果。可以在学生提出探究实验方案之后,展示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并进行的探究实验样本,报告自己的实验结果,让学生从中归纳钢铁锈蚀的条件。再在课下用家庭实验的形式来完成自己设计的探究实验。

  4、整合探究活动,兼顾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需要整合探究学习活动和其他教学环节。课堂教学通过总体设计帮助学生逐步达到学习目标,由浅入深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例如“中和反应”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从四个层次学习中和反应的知识与应用:首先了解中和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是什么物质,认识中和反应的定义,学会辨别中和反应。其次分析中和反应为什么都有水和盐生成,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比较深刻地理解中和反应。第三分析中和反应中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变化形式,认识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学会推测中和反应的生成物,学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第四能在新的情景中应用中和反应知识。

  总之,探索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高探究学习效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