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作者】 吴通翠

【机构】 贵州省望谟县复兴镇第二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主阵地。怎样自觉、正确、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应充分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法制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
【正文】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主要有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包括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个别辅导等途径,其中学科教学是主要的实施途径。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责无旁贷,应该努力设法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法制教育素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自然地、正确地、有机地渗透于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掌握初步的法制知识,自觉地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做到文道的紧密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阅读文章《李广射虎》,讲述了飞将军李广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一支白羽箭深深地射入老虎(石头)中的故事。我在带领学生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的同时,将问题深入一步,问学生:“老虎是国家珍贵的保护动物,我们是不能伤害它的。现在有些人铤而走险,捕杀老虎、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来谋取暴利。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犯罪行为,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讲述一个叫汤姆的孩子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是没有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后来在他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他父亲话语的含义,使学生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自觉遵守各种法律规章制度的思想。

  阅读《争论的故事》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道理:做事应抓住时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而浪费时间、贻误时机。故事中兄弟俩想射杀大雁,并争论如何吃大雁?到底是烤好吃还是煮好吃呢?这些问题虽然不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很有必要在思想上加以纠正。我于是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大雁等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随意捕杀鸟类是违法的行为。这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法制教育。

  二、让习作教学与法制教育结合

  在练笔中我准备的是看图写一篇习作。本次习作提供了两组图,其中第一组图说的是小熊劝小猴不要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写。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习作时,结合教材,顺水推舟,教育学生要养成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名胜古迹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破坏文物不但在道德上受到谴责,而且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我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学中,我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四、教师也要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等方式进行法制教育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仅仅从教师的讲解、传授入手,也要从学生的实际体会、感知入手,让他们能够切实的能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去思考,去认识。比如针对某个案例讲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于案例进行认识,通过周记、作文的形式写出来,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认知对于学生再次教育或者纠正,让法制教育切实能够得以实现。另外,教师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案例,让学生自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法制教育的途径变得更为宽广。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小学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 (黔教法发〔2011152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