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作者】 胡 静
【机构】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马官镇杨柳小学
【摘要】高效课堂以学生为本,以建立学生终身发展为指导方针,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根本方法,以促进学生成长为根本保障,以建立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理念为目标。通过师生合作,让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关键词】备课;互动;高效;和谐;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让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才能达到高效,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构建自主,激发学生主动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的教学理念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即:不再把课堂看作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师看作是权力的代表,不再认为学生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迫你学习”的对象。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掌握知识的情况作经典的点拨与提升,恰倒好处的引导与拓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与交流的伙伴关系,是共同探讨与展示的朋友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展示自己个性欲望和民主自由的权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二、灵活教法,激发学生想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可化静为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获知。二可变单为众。千课一法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果都要学生查字典理解,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师可因词而异,有的可采用词素解词法,有的可用近义比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可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等等。在具体阅读时,也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乐学
好的课堂氛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隐性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我们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也就不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只有师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四、养成自主,激发学生我要学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主动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而敢于质疑,有疑而乐于与人讨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独立思考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教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品味、思考、想像,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遨翔。
其次,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下转第32页)(上接第33页)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多向互动,激发学生个性发展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备课,创新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面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周一贯:《皈依“自然”:语文课堂生态的修复》。
[3]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之按语,《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