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中国古诗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王燕飞
【机构】 贵州六盘水市盘县第五中学
地理这一学科,集自然、人文、区域、旅游、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多种知识体系为一体,且巧妙的融入各学科的知识内涵。这一学科具有研究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也囊括了科学观、思想观、发展观、可持续观等多方面哲学思维。本科目结构错综,内涵深远,知识广泛,视野开阔,并且知识灵活多变,紧跟时代的需求。因此,学习地理的方法也不再是单一的听、记、习、背那么简单了。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学而不忘,加深印象,并能运用自如是教学的艺术性研究。有一种元素能不知不觉的提高这种艺术性的表现,并能为地理教学注入一缕新鲜的空气,帮助地理教学在很多方面提升教学的艺术性,那就是——中国古诗!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古人把他们的生活、生产、工作融入进了诗词的灵魂中,生动无限,精妙绝伦。在无意中,这些诗词融入了大量的地理知识,这些知识不但覆盖了地理学科的各种知识特点,还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同时还在地理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作用
从事地理教学多年以来,深知地理这一学科的薄弱环节在什么地方。这一学科看似很容易学,实则难以把握;看似内容很少,实则内涵深厚。所以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但一路走来却迷雾丛生,疑云四起。久而久之,学生心生麻木,似学非学,似懂非懂,以至于到最后地理到底学什么,考什么,学得怎么样,考得好不好都无关紧要了。以至于地理这一科成了学好文综的绊脚石。很多学生认为这一学科像“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也将地理老师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那么如何让学生重拾当初浓厚的兴趣呢?一个答案:深厚的知识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再融入流畅的教学艺术及课堂方法,并能轻松的进行趣味性教学。而中国古诗词、谚语就是趣味性教学的一张可用之牌。理由有三:1、古诗容易识记;2、古诗语朗朗上口,经久不衰;3、学生容易掌握、应用性强。4,语言内涵深厚意境深远。比如在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限的知识点时,引用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学生非常熟悉,在地理知识中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由此引出夏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则引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这首诗在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弥补季风知识点复杂和枯燥。并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又如,在上纬线这一节内容时,讲到赤道可引用毛泽东的《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可以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每次上到关于赤道的长时,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想到这句诗。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
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地理这一科目为文综的重要科目,侧重于文,而文科的重点之一在于课堂中讲解知识的艺术性和解决问题的语言魅力能完美的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感染力”。而感染力需要氛围才能完整的诠释出来。中国古诗能渲染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感染力,例如在旅游地理中景观观赏的位置选择时,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从而说明观赏名山的角度是怎样的原理。又如,我们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为了感染学生,增强理解力,可以引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导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三、对教学具有“深化”作用
学习地理知识要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更要学会画龙点睛,不断深化知识。中国古诗是地理知识深化的一座桥梁,借助这座桥梁,我们学习知识又捷径可走。例如“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形象生动的说出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依此还可以引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下转第40页)(上接第41页)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说出了河流的落差。
刘禹锡的《秋词》“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说出了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此类诗句多不胜数,极富说服力。
四、在教学中的“实用性”
在地理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含有古诗的题目,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古诗的讲解可以为学生赢得一些分值比。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准葛尔盆地
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的西岭雪山,是成都第一峰,终年积雪不化,在阳光照射下,洁白晶莹,银光灿烂,秀美壮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赞赏此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西岭雪山也因此得名。又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锋面雨属于( )
A、冷锋 B、暧锋
C、准静止锋 D、对流雨
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六月正直梅子成熟的季节,此时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而出现天气现象,在诗人笔下生动形象。地理诸如此类的题目比比皆是,平时注意积累总是好的。
地理知识博大精深,中国古诗经典绝伦,二者巧妙结合,不但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能促使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还能让学生把各科目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面对学生,教师的角色也应该灵活多变,教学设计也应该“因生而异”。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既做到知识的完整性、传承性、时代性和教学的趣味性相结合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我想在教学这项艺术功课上,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求知才能找到答案吧。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
[2]高中地理教材》
[3]《地理课程标准》
[4]《毛泽东诗词》
[5]《苏东坡诗集》
[6]《李商隐诗选》
[7]山东省地图出版社《新课标高中地理高考实用地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