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陈 艳
【机构】 贵州省龙里中学
【摘要】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关键词】教学方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结合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历史创新教学活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寓情于教,师生互动
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要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怎样讲课才有趣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也可以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展示直观;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电教设施,再现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感知历史,活跃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教会会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知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四、课后练习时,通过布置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考虑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题应少而精,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给学生留有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这方面的试题在近几年的历史高考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相关的知识点,适当选取相应的试题进行训练。如小论文式的材料解析题,“洋务运动”题等等。这就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新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新激情,培养其创新意识,塑造其创新精神。通过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从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依据创新教育的原则,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历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李镇西.民主与教育[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4]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