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的一些做法

【作者】 肖 刚

【机构】 贵州省余庆县龙溪二小



【正文】

      广大的农村小学条件差,电教装备薄弱,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实物投影。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器材,创造性地使用,设法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意境,激发情感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按下了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起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呀,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巧妙创造,突破难点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由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蝌蚪”和“青蛙”的关系,学生弄不清。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手段,靠老师的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是很难以让学生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用电教手段来分解难点。课前我制作了蝌蚪变化成青蛙的几张复合片。上课时,先出现几只小蝌蚪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然后又游来几只小蝌蚪,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变化(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接着再出现几只小蝌蚪,让学生观察它们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最后又覆盖上几只青蛙蹲在荷叶上,让学生看看青蛙是什么样子。通过对青蛙的观察、分析、比较,学生找到了二者的联系点:“青蛙”是“蝌蚪”变化来的,明白了蝌蚪和青蛙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小蝌蚪变化成青蛙的过程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

  又如,《刻舟求剑》一文,让学生明白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活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船靠了岸”或“船在行驶”而“宝剑”没有随船走,即“船动剑不动”,让学生明白“那个人”找不到剑的原因。电化教育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了教学。

  三、巧借资源,呈现真实

  《初冬》一文中有一段晨雾的描写:“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教学时,我制作了好几幅投影片,可是都不能很好地体现那种朦朦胧胧的意境?怎么办呢?如何帮助学生体会景物被笼罩在晨雾中的这种朦朦胧胧的美呢?我一遍一遍地读课文,钻研教材。突然,文中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我何不也让投影片蒙上一层纱呢?于是,我找来一条白纱巾,放在投影片的上面。立刻,一幕不可思议的景象出现了:近处的田野、树林都笼罩在如白纱般的晨雾中,又真实又美丽,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音语联姻,加强感悟

  音乐和语文的相通源远流长。音乐主要用节奏、旋律、速度等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语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交流表达,反映生活在教学中,利用录音媒体,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跟音乐联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时,我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反复指导学生朗读,深入学习课文。在教学对“回荡”一词的理解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蓝天上有朵朵白云。

  生:我看到了羊群。

  生:我看到了牧羊人在放羊。

  生:我看到牧养人唱歌。

  师:(放录音,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梦》一曲的前奏,乐曲婉转、悠扬)你听,牧羊姑娘的歌声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师:谁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音乐声继续)?

  生(多人)答:嘹亮的歌声;动听的歌声;响亮的歌声;美丽的歌声;优美的歌声。

  师: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听得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叫——

  生齐答:回荡。

  师: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一定会深深地留在你的脑海里,经久不绝。

  我没有照般词典里的解释,而是巧妙地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通过读书、欣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去感受,去意会,从而更好地理解词句,感悟语言。

  再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配乐读,看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教室里回荡起凄婉、悠扬的《二泉映月》,我看到孩子们由原先的兴奋、手舞足蹈,变成了静静地听、默默地读。当乐曲终了时,那一张张小脸上多了几分凝重与忧郁。教室里静极了,我向孩子们简述了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及作者阿炳的身世。接着,我再让孩子们在《二泉映月》的伴奏声中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每个学生的朗读都很投入,每个学生的朗读都很令我感动!孩子们对这样的朗读也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这也许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吧。加了音乐,就像文章有了灵魂,让同学们读出了感觉。

  总之,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电教媒体,也能化解学生认识中的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让电化教育也成为农村小学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