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美丽的爱情,让学生说
【作者】 袁国萍
【机构】 浙江余杭信达外国语学校
【摘要】中学教育,面对着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的确存在着某种“敏感”。这其实是教育如何负责任地面对青春话题的“敏感”。任何回避“敏感”的态度都是“保险”的。但“保险”并不意味着真正负责任。面对怀有朦胧情感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要教好关于爱情的作品,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本文从课文分析、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活动课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关键词】语文课堂;爱情教育
一、引言爱情
爱情是心灵的碰撞,灵魂的交融,是时间与环境都改变不了的执着,是最纯洁、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李大钊说:“应该保持爱情的自由、神圣、崇高,不可强制它、污蔑它、屈抑它,使它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随着人文教育理念的体现,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中一种圣洁的情感,是不能排除在“人的发展”这一教育论题之外的。
二、美丽的课堂,让爱情走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本身并不会自发地教育人,凡是放任自流的地方,年轻人的心灵在每一步都会遭到危险。”情感处理不当实在是我们的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陷阱。而帮助学生架起一道跨越误区的桥梁,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我同时有责任把中外一些关于爱情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而不是忌讳莫深,闪烁其词。我决定大胆试验,精心备课,与学生一起,把“爱”说出口。
1、走进教材 因势利导
在我所统计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6册中,24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135篇现代文阅读,48篇古文、30篇古诗词曲、60篇课外古诗词中,真正涉及爱情的寥寥无几:《木兰诗》中,木兰从军,极有可能发生爱情的地方,“伙伴”皆“惊忙”了;以为纪伯伦的《浪之歌》文章都提及“情人”了,原来是采用拟人手法,借海浪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的赞美。爱情是不可言之的禁区,真正提及爱情的也只有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十四岁的女儿的提问以书信形式写的一篇文章,告诉她:爱情,它高于上帝。几篇古诗中还可以寻觅一下爱情的踪迹:李煜的《相见欢》、温庭筠的《望江南》,真正意义的爱情还是《诗经》中那两首缠绵悱恻的单相思情歌《关雎》与《蒹葭》。
如何最大限度地在欣赏美文中学会欣赏高贵的爱情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是教材中最明确探讨爱情的课文。“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生长?”初上课,面对老师引用莎士比亚诗句的提问,同学们或惊讶,或腼腆,或无话可说。随着对文章内容的感知理解,学生们知道了“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生死的追念”。
在课堂上,师生坦荡地谈论爱情。我作为班主任,和所有学生着重欣赏了一句名言:“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当我们朗读、剖析这一句子时,我发现同学们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深思的目光、凝重的神态;当我们知道真正的爱情是“忠诚”,是“心灵的追念”时,我从大家脸上读到了感动,虽然仍有着幼稚。
课后,同学们普遍感觉有兴趣,也很轻松。孩子们在课后随笔中说道:
“没上这个单元前,我们从没和老师、父母这么直接谈论爱情这个话题。”
“老师对待学生朦胧的情感,不能只去阻止,而是要让我们懂得珍惜。”
“通过上课,我真的觉得自己对爱有了新的认识,知道爱情不是那么简单、单纯的事。像友情、亲情一样,是要认真付出的。”
……
新教材中有关爱情的篇章皆为名家名篇,其讴歌的是人类最美丽、纯真与圣洁的感情。这样美好的文字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是美感和憧憬。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中学生是需要在朦朦胧胧的情感上与人交流的,与文字的交流无疑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其默默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是中学生喜欢的。
我曾专门在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对“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了解什么是爱情?”,61.3%的学生说有必要。新教材的编写原则原本就是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用好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在课文里看到了爱情美文,也许,中学生们的眼前会一亮:原来除了小本本上的庸俗故事,爱情还可以是另一种清澈的感受!于是,不知不觉,孩子们在美丽的课堂上走近了真正美丽的爱情。
2、拓展阅读 触动心灵
其实,对于爱情的教育是早于我们课本的,小时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唐诗背诵;“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古诗学习;在梁祝的传说、在莎土比亚笔下的《罗蜜欧与朱丽叶》、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学生了解得不比我们所知的少。
因此,我们不妨走出教材,进行拓展阅读。《简·爱》告诉学生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它破除门第观念,简是罗切斯特家的家庭教师,爱情超越年龄与美貌财产甚至于死亡,是有尊严的在废墟上重建的一份情感。我想这样的爱情,引入课堂,是恰当的也是适宜的。
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并以此告诫学生,“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我推荐学生阅读小说《花季·雨季》,并用一定的时间,就男女生之间如何交往进行了交流。学生一致欣赏王笑天与刘夏之间那种纯洁的交往,他们最终也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地等待成长,就像含苞蓄蕊的花朵在青春期多蕴藏些营养,而把最美的花朵留到来日开放。
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我从学生的表情和话语中分明感觉到这些优秀的婚恋作品能触动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思想也因师生之间这种真诚的交流而受到了感情熏陶,变得日益成熟。
亚里士多德曾问他的学生:如何使一块肥沃的土地不长杂草?答案是:方法只有一个----种上庄稼。同样,要让学生的心灵洁净,情操美好,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3、口语交际 深入理解
在欣赏完《关雎》与《蒹葭》后,我布置同学们搜集歌咏爱情的古诗、名人名言、爱情故事,在回家后询问父母“爱情是什么”,并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准备第二天课堂交流。同学们反应热烈,丝毫未把这些当作枯燥的任务。
第二天,同学们在课前就做好了准备,早早地坐在了位置上,眼神中充盈了兴奋、渴盼,当然也有一丝羞涩、腼腆。
我在黑板上写下板书“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上课开始,教室里就充满了学生迫不及待的回答: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孩子们充满深情地朗诵了一句又一句爱情诗,他们什么时候这么自觉流畅地背过诗啊!“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让全班同学情绪激动。然而,大部分孩子说到询问父母的时候都无话可说,“我妈妈说我发疯了”,“爸爸笑笑没说话” ……看来,学校确实有必要弥补这一方面教育的空白。
“最让你感动的爱情是什么样的?”面对老师的提问,同学们的回答显得很“到位”,“应该是相互扶持、平等的”,“是相慰、相依、相信、相伴”,还有人提出了“小龙女与杨过”的爱情范本,引起一阵笑声。
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课堂显得浪漫而神圣。孩子们轻轻朗诵着自己的心灵话语:
“我们理解的爱情只是浪漫而已,但是我发现爱情是单纯的,它远远没有电视剧中那么复杂,它只是两个人相互守候,相扶相伴一辈子,无论生老病死。”
“浪漫不仅局限于爱情,其实只要你理解浪漫,它就在你身边的每一个角落,也许是一句话,一杯水,一个眼神,足矣。”
作为老师,我也参与了探讨。我提出:一定要首先提高自身的价值。我们这个时期可以有潜意识的朦胧爱情,但是还不到追求爱情的年龄阶段,我们的任务是要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为未来的美好爱情垫好基石。记住不该开花的时候,不要开花,不该结果的时候,不要结果。否则不适时节开的花会过早凋零,即使不凋零也会结出苦涩的果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老师的看法有了认同,特别是有早恋现象的同学,感受更深。
至此,我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由文本整体感知和语言上浅显地探讨“爱情是什么,什么是爱情”的问题,而是要深入文本,回探“何以见得”的问题。面对一群在爱情上未曾真正启蒙的学生,不必期望他们能有什么体验来与作者、老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只能期望能从文本中找出只言片语,来充实他们在老师的诱导下激发的暂时看法,由此,我设计了“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文中相关的语言信息补充句子”的练习。师生配合着口述,完成得较好的如:
爱情很美丽,这种美胜过天空和太阳,大地和麦田──胜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
爱情伴随着忠诚,这忠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五十年的岁月,让你们的青春和力量化为乌有,不变的是彼此透过心灵之窗的那份情意。
爱情必会拥有心灵的契合,这契合最终会是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心灵的追念,即使有阴阳之隔,阻隔的是你们曾经相依相随的形影,阻隔不了的是您对她的无尽的充满忧伤的追念。
……
接下来,我让学生声情并茂地齐诵末尾两段:“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说,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学生的朗读整齐有力。
然而,我的心老是不踏实,似有所失,凭着教学多年的敏感,我自觉得淡漠了“上帝三次来人间的所见”,那可是三幅凸现主题,充满生机的画面呀。对,让学生来一遍重点选读,也许会有意外的效果。
于是,我让学生潜心默读,发挥想像;自己也低声揣摩,入得诗情画意,直至口角生香,方喜有所悟,立即点拨:这三个画面的描写,是在必要的重复中变化与递进着的,学生便举例,如“窝棚”变成“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果园”,“成熟的谷物”变成了“一片金黄的麦穗”,“一个婴儿”变成了“几个儿子、女儿”“孙子们”,最终变成“火红的曙光下,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这样,学生在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得出:真正的爱情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和力量,而他们共同的创造与收获,便是对这种美和力量的又一项重要的诠释。最后,师生又结合故事的首尾段,对爱情做了一个充实的总结:
真正的爱情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和力量,它伴随着忠诚,实现着心灵的契合,拥有丰厚的收获和美好的结晶,能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善待爱情,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
?? 一位专家说过:“你不是在现实中早恋,就是在精神中早恋。早恋是正常的,它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精神现象。” 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堵”不如“疏”,让学生徜徉在爱的经典华章中,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精神文明的营养,让简·爱的声音回响在课堂上,让学生直面经典作品中美好的爱情,认识和领悟这个人生不可逾越的话题——爱情。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让学生尽情说出自己心底的话,并不是浪漫式的宣扬,正如王蒙所说“忠实于少年时代的友爱,热情和誓言,这是人生最严肃的事情”。人是在爱中长大的,课堂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驿站,我们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色彩。
爱情,曾从学生心底轻轻滑过!
参考文献:
[1]郝建华.情景教学的教学论意义[J].教育与实践,1998,(2)
[2]贾荣韬著.真的不是孩子的错[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
[3]聂作平著.情归少年时[M].四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