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 周亚呤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鸡场乡鮓瓦小学

【摘要】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语文兴趣
【正文】

      语文既是语言工具,又是生活艺术的反应。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的影响,许多孩子厌学情绪特高,他们不学、不做、不怕老师的现象在农村犹为典型,作为老师,如何教好书,尽自己的职责,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帮助学生认清现状,了解现实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如何教好书,特别是语文课,我认为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是关键,只有学生对语文课有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去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应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教学中的游戏,教师讲的动人故事,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好表扬的武器,不断鼓励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学习效果明显。

  二、课堂问题要凸现,让学生有兴趣感

  新课程课堂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疑问”能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以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并且从中找到能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思维的方法,指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思考时,要注意有多种模式,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使课堂出现一波三折的景象。作为小学生,他们都有表现的欲望,都希望有展示的机会,并且希望表现出色。因而,老师在问题提出时,要针对不同学生而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如果问题没有针对性,有些学生的表现权就剥夺了,也就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所以,理想的课堂,应是有“问题”的课堂,通过疑问的不断解决,不断深化,让学生带着疑问进教室,出教室时仍怀抱问题而感好奇。

  三、注重从单一学科拓展为多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立体式的综合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软化学科边界,使学科与相关学科互连起来,让学生从学科间的联系中发现学习的主题,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中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整合,这样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拓展本学科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在上描写“春天”课文时,沟通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学科的横向联系,围绕“感受春天”这个主题,让学生吟诵描写春天的诗文,描绘春天的画卷,歌唱赞美春天的歌曲,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得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笑话、诙谐的语言、脍炙人口的诗词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幽默本身所蕴涵的哲理。如我曾听过一位老师在上《春晓》这首诗的公开课时,面对课堂下睡意朦胧的学生,她是这样处理的:“春天暖和了,有些小朋友精神容易疲劳,可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是: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那就会“今天不努力,以后会懊恼”教师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立即把学生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大家的朦胧睡意,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可见,在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高低是制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盎然生机,学生也能在领略语言美感,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分享。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合作学习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很难顾及所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通过交流和合作,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此外,在交流合作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合作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能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团队精神和积极的合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课堂不再压抑沉闷,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很多,只要老师有心,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从他们的年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课堂、想他们之想、做他们之做,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爱上你的课,兴趣就会得到激发,从而主动,积极地去学语文,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立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J];吉林教育;201101

  [2]张桂平;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方法之我见[J];成功(教育);200908

  [3]吴庆飞;如何培养“听”的能力[J];广西教育;201013

  [4]宋凤云;浅谈学生的口才训练[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X6

  [5]蔡艳;小学语文“实践作业”的形式初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