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作者】 李日华

【机构】 广西平南县大安高中

【摘要】地图和各类地理图表是许多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突出的特征。各种地理图表在教学中的使用,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 地图;有效性
【正文】

      学生缺乏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就不能在新的地理情境中驾驭地理材料,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以知识的教授为载体,关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本文从重视地图、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多媒体、对知识进行迁移,抓住主线五个方面作了阐述,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构建科学的地理思维体系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下面谈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地理学科特点实施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五个方面作了阐述。

  一、图文相结合

  要求学生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信息来解题已成为目前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模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图文相结合。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将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如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天气预报,就是通过地图说明天气变化的。图的选用和引导学生读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把抽象的内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化、形象化,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地图和各类地理图表是许多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各种地理图表在教学中的使用,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地理课本上几乎每个章节都涉及到地图和地表的运用。地图也是地理考查的核心,许多地理问题是围绕地图编写的。可以说地图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可以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地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如学生在分析东亚季风的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利用Flash将一月、七月风向图制作成动画示意图,让学生在分析东亚季风的形成的过程中,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动态的风向箭头,又给学生极其深刻的印象,鲜明的颜色使学生立即发现一月、七月风向是截然相反的,于是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因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叫季风,进而读出风向:一月是西北季风,七月是东南季风。那么,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特点又是什么呢?启发学生注意观察风的源地,多数学生能答出“一月西北季风来自陆地,故寒冷干燥”,七月东南季风来自海洋,它有什么性质?它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哪些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这一难点,同时,进一步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学得愉快,记得扎实,自然愿意深入思考,教学效果非常好。在教学结合地图可以更直观形象地再现出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如学习“印度”时,由于在时间和距离的限制下,学生没有办法亲历,没有一点感性知识。展示精美的图片欣赏印度泰姬陵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观作为导入,让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在教学过程老师通过图片和各种地图的展示,创设地理情境,让学生在所提供的地理情境中思考,而且在思考中得出结论。在多媒体上展示精美的图片欣赏澳大利亚古老特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观作为导入,让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并在多媒体上展示经纬网地图,让学生看图对印度的位置进行定位;在多媒体上展示地形图让学生描述印度地形特点;在多媒体上展示印度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说出印度气候类型,让学生描述气候特征。在这个过程老师通过图片和各种地图的展示,创设地理情境,让学生在所提供的地理情境中思考,而且在思考中得出结论。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地理热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时效性,热点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将地理事件展现给学生,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与探讨。从而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教学的魅力。地理教师需要关注时事热点,,教学时,适时地引入课堂,并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如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导入时联系今年热点雾霾:[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13115日报道,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被霾笼罩。截至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都超过了30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雾霾天气导致道路管制、企业停工、机场关闭、港口停运,并使得市民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在多地的医院,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在大幅增加,北京部分中小学的体育课甚至改在了室内进行。这样的天气下,很多人希望空气净化器和品种繁多的口罩能带来一些帮助。2011年,北京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500万辆,到2015年,突破700万辆;同样在2011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相当于709艘“辽宁号”航母的状况,这一年中,我国火电占全部发电量的82.54%,几乎全是燃煤的发电。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的一个海、广州、西安这四座城市,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的人数,将会达到8500多人,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会达到68亿人民币。20122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增加了PM2.5的监测。随后,各地对于PM2.5的监测才进入正轨。](材料里有:原因、影响、措施。)提供材料,设置问题,可以问“形成原因”、问“影响”、问“解决方法”。这节课关注热点,可以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又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在讲解农业农业区位因素时,教材中运用了“亚洲水稻种植业”为案例进行分析,我引导学生在分析此案例时,首先引导学生要构建一个宏观的分析农业区位的思路,即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要看具体问题而分析,从这个案例的分析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创造性解决其它的案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分析完此案例后,让学生分析一下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区位因素。在地理学习中,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地理原理,学会知识迁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就不再难学,而且能在新的地理情境中驾驭地理材料,游刃有余,分析地理问题时就会胸有成竹,底气十足。通过这个讨论,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讲练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满堂灌”、“一家言”只怕学生不懂,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唾沫横飞,一节课讲到底,结果呢?学生反映说:上课听得懂,但作业做不起来。原因在哪里?答案很简单老师讲得太多了,没有让学生自身去体会、去领悟。所以说在课堂上要讲练相结合,以讲促练,以练促讲。通过典型题目或通过学案,不能刚刚发下去就马上开始自己直接讲了,草草了事,要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找出疑惑,提出问题,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要么在课堂上留出5分钟~10分钟时间让学生来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点评以及纠错,当然学生的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从而了解学生哪些知识点已掌握,哪些知识点没掌握,老师这时候再有针对性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扣准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欠缺点、思维活动的疑惑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布置的作业尽量做到全部批改,及时反聩易错习题。要在讲评上下功夫,要做先让学生做,老师再讲,也就是学生的练习与老师的讲相结合。而且这学期我们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对作业批改做检查。也对讲练相结合促进作用。

  其实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地理原理,解决地理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平时教学过程中重视地图,也就是抓住地理的核心,提高读图能力,也就是提高高三地理复习课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