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作者】 骆安良

【机构】 广西桂林四塘乡联办初级中学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内驱力,更谈不上学习效率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现有的知识点要求学生重复地进行着枯燥、繁琐的机械训练。这样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一方面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教学;兴趣;策略
【正文】

      语文是开展最为普遍、最为基础的一门课程,是每一个学生在开始接受教育时首先接触到的学科,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学的成果往往是在一个人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能得到逐渐持续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学习兴趣,做到重视语文学习。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力也会随之提高;反之,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而是把它当成一种负担,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必然会下降。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要从学生自身入手,激发学生自身学习语文的欲望。

  农村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高,那么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的思想观念入手,灌输并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首先,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看书读报纸需要识字认字,与人沟通需要言语交流,而且汉语是我国的母语,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有义务学好语文。其次,语文可以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一个人要想生存就一定要与人沟通交流,说和写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同时拥有一副好口才更是立身社会,终身享用的能力。所以加强口语交际训练,使自己有一副好口才也是成为学好语文的强大动力。再者,学好语文可以加强文学修养,培养生活情趣。古人常说修身养性,那么如何修身养性呢?多数人会选择多读书,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培养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最后,从考试的角度讲,从小学开始语文就是必考科目,中考高考中语文都是一百五十分,在各科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有个好成绩是步入大学成就梦想的第一步,所以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也要学好语文。综上所述,语文在生存、与人沟通交流、培养生活情趣、实现梦想等各个方面都极具重要性。当学生了解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后,就能够激发他们将百分之百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二、鼓励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千里之路是靠一步步走出来的,大海是靠一条条小河汇集而成的。学习语文也是一样,需要从点滴开始,慢慢积累的。教室的后面都会有一个黑板,有的班级会在上面写一些名人名言,激励大家的小故事,或者每次考试的荣誉榜等等,这就要根据不同班级教师和学生的创意了。教师应该安排学生每天或者一周定期更换板报上面的内容,班级的每个同学都要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既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热情。同时学校最好能创建一些校刊、学生报之类的文学机构,为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凡是在校刊或者学生报上发表的文章,可以用颁发奖品和加学分的方式来表示鼓励。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原本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施展才华,也让更多的同学有了学习语文的动力。

  三、多媒体与语文有机整合,激发学习兴趣

  农村中学生由于常年缺少父母、家庭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学业也受到影响,给今后的成长带来许多不利。电教媒体能够超越时空界限,非常真实、生动地再现和烘托课文所描绘的而学生又无法亲身经历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活跃进的思维,有时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古代诗歌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不大,可以给学生播放《唐之韵》的光碟,以古诗词诗化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熏陶了学生的感情,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法一旦涉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好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不失时机的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次,上课的时候还可以诗情画意地配乐朗诵:文学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之中,唤起人们的情感。当文字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交相辉映时,便会产生和谐共振的效果。如在读《荷塘月色》时,放贝多芬(下转第50页)(上接第51页)的《月光曲》,在音乐中朗读能更好体味月光的轻柔、飘渺、朦胧。在诵读《琵琶行》时,播放琵琶独奏曲,使学生惊叹白居易的高超笔法。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按照常规的思维去发现、处理问题,在教学中会遇到学生思维呆板、思路狭窄的情况,这是由于思维定势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传统教学是由教师唱“独角戏”,搞“满堂灌”,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经验。这种教学,学生的思维自然受到抑制,创新意识得不到发挥,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对学生的启发教育。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成为教学上宝贵的指导思想。孟子特别重视学生自求自得。而卢梭提出:“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东西要好得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就好上了。

  总之,在语文教与学的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是每一个人生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受益终身的个人能力和文化素养。重视语文学习,收获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必将产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 曹华清. 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的应用特点及影响策略择用的主要心理因素研究[D].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3] 肖玉祥, 汪 敏. 把准留守学生脉搏探求解决问题方案[J]. 新课程研究(教育管理), 2008(1) : 49-50.

  作者简介:骆安良(1978),男,广西临桂,桂林四塘乡联办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