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习作不良倾向

【作者】 黄仁江

【机构】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淇滩镇联桥完小



【正文】

       一、问题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要求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但是,在阅读学生的习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些不良倾向不得不令人担忧。

  二、问题的表现

  (一)愤怒化倾向

  一个学生在习作《童年趣事》中,无意间写到这样一段话:“把那颗毒蘑菇踩了个稀巴烂,想想还不解恨,又狠狠地踩了几脚”,另一个学生还用细致的笔调描写了“活烤癞蛤蟆”的过程,还有的学生写了“鞭炮炸小鱼”的过程,让我看得心灵不安。我无法想象,放手让学生写趣事居然写出了这样的“趣”,学生把如此的愤怒行为视为乐趣,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每个教师的反省。

  (二)过于成熟化倾向

  许多学生的文章显得很深沉。一个学生在她的文章中慎重而痛苦地说“这个社会太黑暗,我对世界都失望了,我的生活没有乐趣,我的童年在三年级时便已经结束了!”这么过于成熟化的语言折射出孩子心灵的过早成人化,在这些语句中,很难看到稚嫩的童心,也难找到童心,“早熟”现象让人忧心忡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的小学生习作“能具体明确、语句通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显然,他不要求小学生作文十分讲究主题和文采,只强调把事情讲清楚,把意思说明白,不要求表情达意的别出心裁,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立足“童龄”不“超越”,尊重“童心”不“换位”,而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更高的教学业绩,做“揠苗助长”的事情。

  (三)编造倾向。

  有的学生在习作时,喜欢东摘一句,西抄一段,或者把所掌握的材料统统写进文章,不顾材料是否能表情达意,更有的把老师指导其他学生的佳作,合为一体,拼凑成文。有的学生用司空见惯的题材套在自己身上,仿照结构,填充材料,制造出一个个相同的成品,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有的学生在作文时只抄题材,不顾城乡差异,照抄词句、抄结构、抄感情,不管个性特点。有的学生习作言过其实,无中生有。叙假事,编造假经历、离奇事物;论假情,生搬硬套“豪言壮语”。如果说前面两种方式作文还能被勉强接受的话,胡编式的作文和无原则的摘抄式的作文更让人觉得担忧,长此以往,这种“编造”现象所导致的后果可能是更令人担忧的!

  (四)个性化的倾向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父母的“小皇帝”、“小公主”真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里疼着,爱着。可孩子呢,不仅不认为这是父母的辛苦,反而认为是应该的,还嫌弃自己的父母没有本事,说是不为他们安排更好的生活,我亲眼看到一个孩子对他母亲大声吼道:“我就要买这种玩具,你必须给我买,拿钱!”妈妈好言相劝:“今天没带钱,下次买”“你真没用,我同学都有!”学生在日记中还抱怨“我怎么有这么吝啬的母亲!你不对我好,看你老了我怎么对你”。我真为这些孩子的父母感到悲哀。但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孩子这样的倾向?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的!

  三、问题的缘由探究

  首先,受现代社会浮夸现象的影响。1、虚假广告之风。目前广告铺天盖地,胡吹滥夸的风气。如某电视台在为一家乡镇医院播放广告时,竟用什么“首家国际化医院”广告词。这样的虚假广告让学生看了对他们的认知判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2、成人的圆滑世故。现在的孩子很难能生活在一个纯净真诚的环境中。成人当面一套背面一套、弄虚作假等行径在孩子面前展露无遗。孩子们在家庭、社会乃至学校耳闻目染,逐渐接受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铭志”认知观念。

  其次,受到考试及教师指导方向的影响。在许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眼里,作文无非是一种考试的工具,是一种得分的手段。因此,考试能否得高分就成了写作的唯一目的,也是评判作文好坏的唯一标准。老师们在平时指导作文时就根本抛弃了个性习作,完全无视作文的真实与否。甚至从有的老师的嘴里喊出了“天下文章只管背”的口号,忘记了“作文”需要先教“做人”的道理。

  再次,是目前学生自身的原因。现在的小学生虽然视野广阔,头脑聪明,但是与以往的小学生相比,生活的空间更狭小了,实践活动更少了。他们居于家中与学校,只会在电电视、书本中寻求乐趣。这样,他们在写作时,可供选择的题材空间就十分狭隘。

  四、解决办法

  (1)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有一颗童心。要指导作文的材料是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如果教师凭空指导是很难从学生的头脑中挖掘出真实丰富的题材的。如在写人的习作指导时,教师就不应该把重点放在自己不熟悉的学生的父母身上,而转向班中的同学及老师身上。

  (2)作文指导以谈话为主。对于小学生而言。习作指导是必要的,但是绝对不以老师的个人讲解为主,应该以谈话为主。在谈话中,老师更了解学生所写的题材,在对话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3)引导学生写“小作文”。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价值的作文大多是写一些生活中细腻的小事。很多学生提笔写作时总是写些人们常见的小事,其实是不懂得如何从生活中挖掘小题材。教师只要适当引导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细细地把一些小环节刻画生动,这种作文比矫编造的抒情,比暴力的打杀更易感人。

  (4)坚持多批少改的原则。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不应该把学生的作文按自己的思维进行添加和删改。应该多在作文中给学生提出合理的指导语言,针对没有写具体的地方应该批上如何将之具体化的建议,而不是包办帮他写具体。教师的想法不应该强加给学生,要通过教师的经验把学生心中的可贵的东西掏出来。

  (5)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作文中真情的闪光点。教师评价作文时不要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语言的华美,对于作文中特别感人的地方,哪怕只有一句,教师也要多加赞赏。教师还可以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谈谈读了学生作文后的感受。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所写的真实的东西打动了老师,从而树立写真情习作的决心。

  小学生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为学生的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孩子在习作中出现以上几种不良倾向,关注童心,找寻失落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