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者】 赵建华

【机构】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拉尔市九团一中

【摘要】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观察对于作文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关键词】作文;观察兴趣;观察方法
【正文】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观察对于作文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这里我想谈两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培养起观察的兴趣与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观察兴趣是提高观察能力的前提。有了兴趣,观察客观事物就会有一种内驱力,会主动、自觉、积极地进行观察。兴趣强烈可以观察到许多细节,兴趣差则只能获得肤浅的印象,毫无兴趣甚至没有印象。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前,很多细菌学家也都遇到葡萄球菌被其它菌杀死的现象,但是他们对这一现象司空见惯,没有兴趣深究其中奥秘,因而坐失良机。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靠明确观察的意义,靠提高观察兴趣,靠持之以恒的毅力。首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这就要求在对事物进行观察之前,对被观察的事物有一定了解,知道哪些是观察重点,哪些地方采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其次,在观察中积极思考。观察是对事物的一种主动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停留在表面上,积极思考能使我们在观察事物的同时,从表面现象去寻找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俗话说:“谁知道的越多,谁就看到的最多”。如同样的石块,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地质学家能观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而一个地质的门外汉却只能看到一块石头而已。再次,学习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做好观察总结,对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细节要作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在长期的观察过程中,还须经常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总结,并运用有关理论作指导,使观察结果在理论上获得升华。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除了两周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隔周抽查一次,并进行讲评。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由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不少人自觉多写,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

  1,观察要有广度,能由此及彼,力求全面系统。又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做到点面结合。首先学会整体观察,如果没有对事物的全面把握,作者便不可能高屋建瓴地了解与认识各个构成部分的价值。老舍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究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因为做文章必须有头有尾,一开头就想到它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对事物的观察必须是‘全’而‘活’的,即在空间上必须观察具体,在时间方面也必须了解事物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观察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

  2,观察要善于探幽察微,捕捉细节。能“管中窥豹”,“见微而知著”。世界的纷繁复杂,观察对象的无穷无尽,变幻多姿。我们不可能对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寻根究底,这要求我们能“管中窥豹”,“见微而知著。”我们要善于观察那些能代表整体,反映本质的细枝末节。一个事件总是由许许多多主要情节组成,一个人也有所谓大节,我们要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当然要先看这些大节。但一个人或一件事,总也有许多细枝末节,它们往往能代表、反映整体,透露事物的本质,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我们观察时也要善于探幽察微,捕捉细节,观察不能浮光掠影,一定要入“目”三分,锐意搜寻,在常人难以察觉的微小差异和变化中去观察生活。生活中是如此,以写作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更得注意这一点,因为文章如果缺乏应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就不会丰满,就会生活气息不浓厚,就会显得干巴和苍白,不能充分地再现生活。所以,我们观察生活时,且不可轻易放过看来是细小的事,无论巨细,都应观察入微,深入考究,我们应该从细微中发现题材。

  总之,“留心处处皆学问”对于提高观察能力,在观察者有良好兴趣习惯和丰富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在观察过程中,放宽视野,仔细观察比较,把握其本质,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和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学生,为作文教学带来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