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叶娉婷
【机构】 贵州省贞丰县贞丰中学
【摘要】新时期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实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应朝着这盏指明灯永往直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变成学习主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激发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能集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喜欢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照本宣科,课也不备,一到上课的时间,就拖上一本书走进课堂,翻开书,就照着书宣读,根本没有可虑到方式、方法,却不管听讲者能否接受,一味地灌。学生多半处于被动状态,不能潜移默化,没有主动获取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教学效果肯定比较差。现在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是要学生从传统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创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中药条件。这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语文教学必须把教师单一的信息输出、学生单向信息输入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同步合作,双向信息交流的启发式教学。上课的时候,教师不做滔滔不绝地讲述,是提出问题,提供导读线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条件。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进一步开拓思路。这时候,教师爷可以回答学生的质疑,也可以进一步启发、诱导,还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问题或汇报互议结果。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月光乡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这样,就可以让课堂“活”起来。吕淑湘先生曾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让学生大胆质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创造思维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为了不使自己的语言一言堂,我曾在教学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验,上课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教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走向教材,钻研课本,自找问题,自我解决。我的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从“读”、“点”、“评”、“议”四个方面去入手。阅读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琢磨、能使学生的思维的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2、注重课堂的情感教育,捕捉创新灵感。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的方向由一点生发开去,不断扩散到各条渠道、各个侧面、各种角度,以求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丰富而高尚的创新情感,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的灵感,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创作成功的喜悦。教师要鼓励学生说的新颖,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这样方能通过学生的独特见解窥视到思维的广阔空间,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正确地对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每个学生的想象创新创设一个飞越的平台,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既能使学生处于求知的最佳状态,更能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
总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是素质教育赋于我们的重任。我们要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用自己的智慧,让中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颜亚红.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广东教育.2006年04期
[2]马亚芹.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生之友.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