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周宗良

【机构】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四中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开展面向全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中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英语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由于英语教学是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是中外知识的结合,渗透心理教育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英语教学、心理健康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开展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中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当代的中学生所面对的是比以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近2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而现代化进程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升学考试的竞争形成的巨大压力,以及社会飞速发展带来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种种原因,容易使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使一些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调查表明,中生的学习压力感及由此引发的焦虑、适应不良和情绪不稳定等都明显地偏高。因此,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己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英语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由于英语教学是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是中外知识的结合,渗透心理教育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不断学习,用心理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注重终身学习和教学相长,要转变过去传统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用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个热爱阅读、博学进取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才能提高自身修养,才会自然地、出自内心地而不是牵强地创设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学习和成长,培养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英语教师要关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些重要理论,不断探究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策略。

  现在的学生学习所处的生活环境比较复杂,由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来自家庭的学习压力和来自社会的就业问题都极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和迷茫感。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衣食无忧,生活范围比较狭窄,所以常感到学到的知识没有在生活中运用,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动力支撑,于是有一大部分学生在心里就确立了“读书无用论”,认为学习再多的知识对于自己的将来没有多大用处。因此把心理学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实现英语学科教学的高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融合和互惠是我们教师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显得更为重要,更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通过课堂内外的师生交谈,进行励志教育,畅谈对未来的设想和规划,教师对学生的点滴期望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

  二、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在课本中挖掘心理教育素材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在教学设计我们不能单一的考虑教师应该怎么教,应改教师的如何“教”为学生的如何“学”。在备课时要有预设,即在这堂课上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才能掌握所学知识等,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职业辅导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活动。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英语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初中的英语教材中,体态语、报纸、拯救地球、在商店、急救、濒危动物、请勿吸烟、飓风、卫星、海洋中的生物、残疾、音乐、移动式电话等等,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应该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教学初三英语Unit 2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时,除了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Martin Murry虽然出身于一个不幸的家庭,但在其母亲不离不弃的关怀下,不断克服缺点,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一个优秀学生。在教学中不断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三、创设教学情境,在探索情境中渗透心理教育  

  现在课改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结合英语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口头练习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教学初三Unit 12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时,除了让学生明了“人际交往除了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之外,还有身势语言”,我还让学生明了人际交往中需注意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交往方式、交往语言。课末,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表演不同国家、不同的身份的人运用不同的身势语,让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阵地,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建设性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才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根本。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又增进了与问题行为学生的友谊,改善了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了健康的心境。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多鼓励表扬学生,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理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并强化学生地学习兴趣,并将他们逐渐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

  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初中时不喜欢英语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如有的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几乎没有得到过教师的表扬与称赞,常常遭到冷落、忽略、讽刺、挖苦,甚至唾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找到归属感。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当我们的工作受到别人肯定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愉悦的,工作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昂,学生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正确运用赞美语言,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直接观察、间接了解、仔细分析,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差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一句暖人心腑的鼓励,一句真诚的“你能行”,会让学生兴奋,增强他们的自信,成为他们不断前进的催化剂。在学习初三Unit 4What would you do?》时,由于该篇是想象情景,因此我就让他们几个人合作,自编自演。其中,有一位学生平时很调皮,学习成绩也比较差,但他却积极要求参加表演,虽然口语不流利,但他排练得很认真,演得也很逼真,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表扬他,并激励他,给他自信,为他加油,鼓励他,激发他的潜力,终于使得他产生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既使犯了错,也应该选择婉转的语言去批评教育,尽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不断挖掘潜能,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不断进步,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困惑,采用疏导的方法,让学生表达出来。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效应,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达到充实学习生活、净化学习外环境和心理环境、提高学业成绩的目的。在平时把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把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实现二者的双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