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技术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 陈义彬

【机构】 贵州省金沙县安底镇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本文从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途径、拓展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优化教育评价方式,适时进行激励,强化学习动机六个方面阐述了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独立思考;创新
【正文】

      现代新课程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并不排斥独立思考,相反,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经过独立思考就交流,一是交流不起来,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很难触及问题的实质;二是影响思维的深刻性和主动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一切思维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有选择、有目的地将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和交流。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即一个人的内部需求在其自身学习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内在需要是产生良好情绪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与源泉,是学生主动思考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想让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激发其内部需求。

  一、以“经验”触动学生

  在我们身边,不少学生家里都购置了电脑,且都连接了互联网。据笔者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用电脑绘画、下载音视频等,但学生对电脑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不妨以自身经验和技巧来触动学生,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并将这种触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暴露认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盲点,从而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防治》时,如果只讲病毒防治的重要性、病毒的危害性以及杀毒软件,不仅内容枯燥,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可以在课前预先在学生机器内植入一个木马,上课时启动木马,控制学生机器,让学生切身感受病毒的危害。接下来趁热打铁,讲述病毒的危害以及病毒传播的途径。在讲到病毒防治时,可以让学生在本机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把植入的木马杀掉。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问题会被教师讲得深入、透彻,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以“要求”推动学生

  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实战技巧的过程。实战中蕴涵了丰富的内容,但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操作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所做的只是完成教师的指令,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如果我们一开始把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会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努力思考,换来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讲解《Word表格设计》这一节时,教师不妨直接布置层次任务(制作课程表→制作中国象棋棋盘→在棋盘上制作棋子),而后在一边观察指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表现活跃,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长此以往,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丰富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经验,还能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以“遗漏”点燃学生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适当地“遗漏”一些知识给学生,让学生寻找教师的“短处”,感受给教师纠错的喜悦,点燃他们表现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有洞察力。例如,在教学《表格数据的处理》时,教师当堂给学生出了一道Excel分类汇总的题目,却故意“忘”了分类汇总前要先排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思考获得知识,感受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四、以“独特”刺激学生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学科有着独特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简练却富有情趣的讲解、亲切柔和的赞扬等,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这对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兴趣,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懂得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将大有裨益。我们还应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优势,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如学生在利用Photoshop画树时,如果教师教大家画同一棵树,形态和数量都一样,这是美术课的临摹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则可以这样做:只把基本工具的用法以及复制、粘贴教会学生,鼓励学生把想象中的树画出来,再鼓励学生把一棵树变成树林,通过互相交流发现复制的方法(既可以一棵一棵地复制,也可以二变四、四变八地复制)。

  五、以“悬念”吸引学生

  根据学生喜欢追根溯源的心理特点,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化矛盾,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学生往往喜欢上操作课,对理论课则认为单调、枯燥,尤其是在学习高级语言时表现较为突出。此时,如果教师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反而不会很好,还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时采用“悬念”手法,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循环语句”时,我手举一张纸,设其纸厚0.5mm,接着提问一本语文书的厚度是多少。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纸和语文书的厚度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用这样的纸,对折若干次后,达到或超过书本的厚度。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了起来,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编写程序来验证这个问题。

  六、以“障碍”牵制学生

  日本的一家动物园里,一个常年喂养猴子的人,不是将食物好好地摆在那儿,而是将食物放在一个树洞里,让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别人都对这种喂养方式感到奇怪。养猴子的人却说,这种食物是很没有滋味的,摆在猴子跟前,它连看都懒得看,更不会去吃。只有用这种办法,让它够不着,它在得到食物后才会珍惜。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中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教育部(教基[2000]3)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载于《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独立,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