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注意事项略谈

【作者】 肖 芳

【机构】 贵州省纳雍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关注基本课本知识和学习技巧的传递之外,还要勤加观察和纠正学生的很多不良的学习行为,帮助学生们在个人的修养和学习能力上有真正的提升和突破。本篇文章即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理应注意的事项展开详细地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注意事项;求知欲
【正文】

      近年来,在新课改强有力的感召之下,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结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已经不再把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做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个人品德等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只能代表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并不能保证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素养是否达到了真正的高度。要实现这个更加理性的教学目标,也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发展能力、培养品德、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在操作践行这一理性教学目标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格外注意以下事项。

  一、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其实只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也是不够的,更为全面的应当是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要求接受知识的欲望,是学生本身自然而然焕发出来的一种对于知识的渴望,是一种实现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深切期盼,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来源。求知欲被激发出来的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会实现高度地自觉和快乐,他不在是被家长或者教师督促着学习,而是自己想要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我认为以下两点是非常关键的。1、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语文知识的不足。古今中外,多少哲人贤士的求知欲都是在遇到了“书到用时方很少”的情况时被迅速激发出来的。一个人只有意识到了自身的浅薄才会不断求知新的知识、填补自身的不足、丰富自己的内涵。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上不主动不积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自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很多的知识了,才会在求学的道路上止步不前。因此,我们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2、引导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的求知欲不高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原因,那就是学生们看不到知识的实用性。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在学习一些知识的时候,除了知道考试要考之外并不能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处,在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联系,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们中国很多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都喜欢将知识直接将书给学生们,学生们需要做的不是思考而是记录和记忆教师给定的答案。这其实变相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我们一方面反思中国的学生为什么创造性思维比较薄弱,一方面又不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在逻辑上显然是相悖的。学生这样依赖教师传授知识的心理跟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教师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因此,我们倡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当准备讲解语文知识、公布题目答案之前,应该给学生们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促进他们思维逻辑能力的发展。在刚开始践行这样的教学方式的时候,学生们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降低了依靠教师“喂饭”的依赖心理,就会逐渐缩短时间、提升课堂效率。但是我们并不是讲所有的知识点的掌握都由教师启发之后要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的,有一些难度较高的知识点,还是需要教师予以精确地讲解的,否则的话,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也可能打击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信心。在具体实践中,哪些知识要直接讲授给学生、哪些知识要学生独立完成还是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注重学生德行的修养

  古人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将“修身”一项放在首要的位置。近代著名的教育大家郑宗海先生曾经在他的论著中讲到:“吾欲培养至人才,不可不勉为绩学之士,不可不勉有君子之风。”郑宗海先生就是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传授学生知识是一样重要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偏废其一的。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考试中,对学生的自觉性和诚实都有比较大的考验。针对个别学生在语文考试中欺骗自己悄悄作弊的行为,我们教师是不能姑息的。还有的学生比较害怕写作文,于是在教师布置了写作的作业之后,就在买来的作文辅导书上抄写一篇,谎称是自己写的,这样有损于德行的学习行为,也是我们教师要采取严厉的方式及时制止的。学生一时之间通过投机倒把的方式蒙混过关,就会逐渐形成行为习惯,贻害终生。学生的成绩一时难以提升是可以补救的,但是如果学生在德行上出现误差的话,就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四、在教学中渗透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喜欢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建构一些语文知识框架,这样的教学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眼中的书本语文知识和实际生活是脱节的,是不实用的。学生学习的时候不但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在哪里,而且会降低学习的兴趣。因此,最后一点我们要强调的就是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注意在课堂上多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体现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总之,把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单纯视为知识的简单传递的教师是不能够真正体验到教育的真谛的,是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生的发展的,是需要自我反思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 唐晓杰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6

  [2]《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张晖 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12

  [3]《中学教育学》 叶上雄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