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探析
【作者】 何丽萍
【机构】 贵州省从江县停洞镇苗朋小学
【摘要】好的提问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课堂提问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设计有效问题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质量
如今随着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教育方面都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中小学数学教育课堂设计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在教育学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于加强教学质量教学设计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目前状况进行了解析,并且针对性的提出有效举措.
一、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注入式”的影响,教师“一言堂”,学生发言少,课堂秩序“良好”,但可想而知,它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如能注意学生的补偿心理,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耐心启发引导,给学生再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是问题过难过大,就把难化易,把大化小,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能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情愉快,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课堂保持活跃、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材施问
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三、提问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比例应用题》时,我提出:学了比例,不上树可以量树高;不过河,可以量得河宽。我们现在来学习这些知识好吗?学生听了,个个想知道怎样能做到这一点。于是聚精会神,积极思维。孩子们通过学习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学生为寻求答案而努力研究获得成功后,他们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振奋和愉悦。
四、提问要把握住恰当的难易度
这是从赞可夫高难度的原则出发,目的在于给学生思维的机会。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因此,设计提问时一般要以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能回答出来的为好。例如教:“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的计算”,我提出了如下问题:1、圆柱是什么形状?2、它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3、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4、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相等么?5、谁能从刚才的演示、观察中找到圆柱侧面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学生自己就能得出计算公式?坚持一定的难度,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分类逐步推进。
五、提问应留给师生足够的探索时间
部分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要为学生提供足够长的时间思考问题;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一定长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充分说明、补充或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请另外的同学回答,其结果还会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减少了个人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多一份耐心,就会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成就感。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课堂的环境是个变数,随时都在变化。课堂提问要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