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浅谈
【作者】 华朝玉
【机构】 贵州省毕节地区金沙县西洛农里学校
【摘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关键词】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领域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善于利用,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最活跃的年龄阶段,所以小学六年是打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阶段。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本人联系多年教学实际,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总之,虽然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但这只是对于理论的完成形式推演论证而言,而理论的学习掌握,解题思路的形成或数学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数学知识的发展完善,新理论的发明建构,都离不开灵活自由的创造性思维,它推动人类的进步,创造人类文明,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巨大财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为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仲春 李元中 顾莉蕾 孙名符,《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郭效金等编,《高中数学思想与方法》,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12
[3]伍棠棣 李伯黍 吴福元,《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
[4]五所师范大学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