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型学习有效性研究
【作者】 谢安琴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毕节十四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所谓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问题、假设猜想、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谈谈我对自主探究型学习有效性研究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兴趣是前提—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首先应从激发学习的兴趣入手,通过游戏、生活中的问题、认知冲突等为学生创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为新知学习服务的有效情景,例如:学习《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创设有关酒精度的情景:“小明的爸爸平时喜欢喝酒,当他喝下三大杯啤酒后安然无恙,可喝了一大杯白酒就醉意朦胧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酒的度数不一样。生:因为啤酒酒精含量低,白酒酒精含量高。课件出示:新疆啤酒的酒精浓度为6%,茅台酒的酒精浓度为53%。读一读,你知道这两个数是什么数吗?(百分数)这个情景的创设就是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能感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又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时,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阜康市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根据以上信息提出有关百分数的数学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
(4)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把例题以信息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既改变了数学学习的枯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问题(1)(2)通过学生自主解答又是对旧知的复习。
通过多种形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为学习新知铺路搭桥。
二、问题是基础—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问题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三次学生活动:第一次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观察到了什么?它有哪些特征?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始小组活动,观察并记录结果。第二次活动是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和完善,我设计的问题是:你们对圆柱的特征还有什么疑问吗?生:(1)、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吗?(2)、它的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师:你有什么办法加以验证吗?任选一个问题加以验证,并把验证的结果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第三次自学课本并质疑。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探究是关键—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呢?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时间,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表现机会,多一些尝到成功的愉悦。
(1)、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探究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此话改为“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则可就是当前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得到的质的飞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间距要宽,解距要长,思维坡度要大,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自由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自己去探究,从而更有力证明了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这样学生既能够深入地、全面地理解问题,又能够将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从而抓住了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在联系,这才是真正的思维深刻性发展的进程。这样学生不但发现问题解决了问题,还深刻的记住了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一,学会了正确的利用圆柱体积公式求圆锥体积的计算。
(2)、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活动
在教学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行观察、试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自主探究的数学活动都需要有时间的保障,在学习过程中要保证学生从事探究活动过程有充分时间,只有给学生留下自己支配时间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去活动、去发现,才有可能有所创造,使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正得到培养。
四、实践应用是目的—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拓展练习
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把教师自己发挥成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自己去探究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实践中学,去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实现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业务知识的提高。所谓学生的思考、活动、探究、讨论,都是先让学生尝试与实践、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他自主学习,去发现完成,如此的教学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