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组合作提高预习效率
【作者】 张国爱
【机构】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李家完小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预习的重要。可在教学中,我发现布置预习后,学生各行其事,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好的同学对课文内容基本掌握,学困生只解决了词语问题。怎样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让所有学生都能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呢?我思索着,尝试着,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我班情况的道路。
一、简化程序 目标单一
今年我带六年级,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读通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意思,对于他们来说都能自己解决。所以这些内容我把它放到课后或早读时完成,上课时检查一下即可。把重点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做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便于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小组合作 互相促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我把质疑作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突破口。但是如果让学生独自问答,自制能力差的同学会感到很无聊,预习也就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我尝试着让同学们在小组内预习,小组长负责主持和维持纪律,保证预习的顺利进行。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记录员,记录组内所提问题,并在问题前标明提问题人,在问题后标明回答问题人,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题后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预习完成后由科代表收起记录单交给老师。这样,老师从记录单中一眼就能看出每个同学的表现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为了防止有的同学不认真倾听,我还设立了抽检制度,即完成预习后小组长拿上其他组的记录单对组员进行提问抽查。同学们在质疑解疑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小组合作中,学困生为了让老师看到记录单上他的名字积极思考,认真倾听;小组长为了让组员在抽检中过关,监督到位,帮助到位;其他成员为了在提问题的质与量上胜过别的小组绞尽脑汁,从而达到了合作共赢的效果。
三、教给方法 学会质疑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课文质疑显得一筹莫展。不懂得如何对文章进行质疑,有的学生提的问题都是课文上就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干脆就随意地抓几个词语质疑,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面对以上种种现象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质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围绕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围绕题目质疑,可以弄清文章主要内容。例如《郑成功》一课,一看题目大家就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对于写人的文章就要了解他生活的年代,是哪个国家的,他是干什么的,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文章是通过什么事来介绍他的。学生在阅读中弄清了以上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就文章题目质疑呢?1、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质疑;2、根据题目分析文章的体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质疑。
第二、围绕文章中的重点句、词质疑。对于小学生来说,重点句一般指过渡句、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矛盾句。重点词一般指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关联词,需要重读的词,加引号的词语,点明人物特点或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词等。抓住这些句子和词语并进行质疑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便一目了然了。如?《詹天佑》一文中,学生找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这个过渡句,就可以这样思考:1、哪些语句承上,哪些语句启下?2、詹天佑不怕什么困难?3、谁嘲笑他?嘲笑他什么?4、他是怎样勘测线路的?5、从“毅然”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第三、围绕内容质疑。写人的文章,可提出“写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的?”通过研读便能体会出文章表现了普罗米修斯一心为人民服务,不屈服权势的美德。叙事的文章,可抓住事件质疑,“文章写了一件(几件)什么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通过这件事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件事给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状物一类的文章,可提出“物品的特点是什么?样子怎样?它有什么作用?”。写景一类的文章,可抓住“景物的特点,景物的描写,作者写作的顺序。”提出问题。
第四、围绕写法质疑。学习文章的写法是语文课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质疑,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学习,更能有效的掌握文章的写法,学习运用文章的写法,最终,集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写法。教学中,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质疑。1、文章用什么方法开头?2、各段之间是如何衔接的?3、文章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文章结尾和开头及中心的关系?
第五、围绕标点质疑。文章的标点有着它特殊的作用,弄清标点的含义,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阅读时教学生充分注意文章中的“引号,叹号,问好,省略号”。如《最后的姿势》中第四自然段的感叹号,就表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谭千秋老师以学生为重的优秀品质。
四、认真检查 及时鼓励
教给学生方法,布置预习任务后,还必须认真辅导检查。虽然实行了抽检制度,但如果老师长期不检查,就会造成学生自学积极性减退,小组长检查吧认真,应付差事。因而要积极对学生进行辅导,启发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教师辅导检查学生预习的方法很多,可分成这样几种:一、教师参予式,教师参加其中一个小组的预习讨论,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二、教师检查式:教师可以在小组长抽查的基础上再检查;三、小组汇报式,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向教师汇报预习情况。四、考查式,就是学完同一类知识以后,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一篇文章编排出考查题,在语文学科活动中让学生分析答题,以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什么水平。一是对预习情况摸底,二是促进。
对于工作认真负责的小组长和提出有价值、有深度问题的学生,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号召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对于学生提交的记录单老师要及时梳理,有效反馈,从而使这一活动能够延续下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了,从而达到了预设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