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蔡志胜

【机构】 江西省龙南中学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为深入贯彻十八大最新思想,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渗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应积极从学科教材中寻找内容的衔接点。把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的丰富内涵,在寻找理论依据中渗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具体落脚点。
【关键词】文化;自觉;自信;实践;精神
【正文】

       20121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为深入贯彻十八大最新思想,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渗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应积极从学科教材中寻找内容的衔接点。

  《文化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显现了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运用《文化生活》教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让“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渗透于《文化生活》教学中呢?

  一、把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的丰富内涵

  在《文化生活》最新版(20134月第4版、第98页)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了祥尽的解释。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根据“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丰富内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可以渗透于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知识中,尤其是在教学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知识时,让学生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当前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下,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加以渗透此观念,让青年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在寻找理论依据中渗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

  党的十八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那么,为什么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生活》已经给出了答案。

  首先,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塑造人生,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然文化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作为青年学生需要学好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其次,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的,文化也不例外。文化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只有在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能自觉地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才能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推动文化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担当文化发展责任,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推动文化的发展。

  第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我们的中华文化”,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五千年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内在品格。体会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树立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从而更自觉和更自信地肩负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使命。而“我们的民族精神”更是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作为中华民族之魂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系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感悟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和自信地担当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第四,《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是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题,以文化建设为主线,引导学生自觉选择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拒绝、抵制落后和腐朽的文化生活。教材设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两课,更是让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地提升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纵观《文化生活》全书,四个单元都可以找到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因此,应时刻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渗透于《文化生活》的教学中,让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新的辉煌。

  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具体落脚点

  当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现象已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贯彻“三贴近”原则,以《文化生活》为载体,让“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深入学生,就必须找到具体的落脚点。

  首先,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着手。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增强的文化自觉观念。

  其次,在教授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等知识时,可以通过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对文化创新途径的教学,让学生更加自觉地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

  第三,在教学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知识时,必须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自觉和自信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让他们都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第四,《文化生活》的新版本对第四单元作为较大修改,除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宏观层面作为要求,从微观上更是让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自觉地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做到脚踏实地,重在实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当然,我们要注意安排在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它是教材整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视点,这是因为综合探究除了具有学生促进智力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等优点外,它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要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渗透于综合探究之中。

  在使用《文化生活》教材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就说,这门课程很枯燥,不好教。其实,如果我们能让“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渗透于《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也就活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 《文化生活》.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