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

【作者】 卢清英

【机构】 广西上林县民族中学



【正文】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这样往往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因此,要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所谓参与意识就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有效积极地投入的意识。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不能自发产生的,这就必须要教师的培养,结合本人四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导入新课是否有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开课就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调起学生的胃口,如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对于学习来说兴趣更重要,因为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钻进去,学习才会有成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开端,我很重视导入语。比如在讲“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时,我采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故事,德谟克利特博学多才,著作达五六十种,涉及哲学、逻辑、数学、天文、生物、伦理、教育及艺术等各个方面。马克思称他为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之所以这样博学多才,是因为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以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为最大快乐。他有一句名言:“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正是以为人类不断地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才推动了认识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个个都问什么是因果联系。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为下一步讲好因果联系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

  要想让学生大胆积极地参与教学,首先要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拿大华裔心理学家江绍伦说“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基本前提。据调查显示,99%的学生最喜欢平以近人,和蔼可亲的教师。一个表情严肃行为古板的教师让学生感到压抑,一堂死气沉沉缺少心意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昏昏欲睡,更谈不上参与,合作。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等地参与,真诚地微笑,耐心地倾听,鼓励欣赏学生,才能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多给予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表现的机会,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参与热情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主导作用益与引导,启迪,使学生字奋其力,自知其远,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学应抓住教学契机,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充分地自由地发表见解,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就会很高。比如在讲看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时我利用了中国入世的背景,设置了几个问题:一、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中国入世的利与弊是什么?是利大还是弊大?三、中国入世的利与弊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通过层层设置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也教给学生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动力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也要善于创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只有善于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富有生机与活力,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我采用了实践活动课的方式来完成,这样既让学生明白消费者有哪些权益,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依法维自己的权利。还有在讲“如何正确对待货币”时,我采用辩论赛的方式,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学生乐学、会学、善思,从而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性,体现教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