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作者】 张 艳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秀水中学



【正文】

  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目的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深刻透彻的把握目标,创设探究过程,就会使探究学习失去它应有的重要意义。那么,数学课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呢?以下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潜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足够的探究欲望是完成探究任务的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计算多项式乘法竞赛,教师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学生,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教师应用了平方差公式。那么,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作用,就成了学生急于弄清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就会积极主动的进入到探究平方差公式及其应用的方法的过程中去。兴趣浓,效果好。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来灵活确定,以达到能够激发起学生急于想弄清“是什么”及“为什么”的目的。激发探究欲望只是探究前的心理准备或起始阶段,要注意其时效性。花费的时间要少,还要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欲望或兴趣。

  二、创设探究的问题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探究什么,怎样探究,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和引导。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儿童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则不会达到探究的目的。

  在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时,如果我们直接用课本中所列的问题单:某次足球比赛中,(1.)甲队第一场输了2个球,第二场输了3个球;(2)甲队第一场输了3个球,第二场赢了2个球;(3)……。

  1)分别计算该队这两场比赛净胜或输球数为多少?

  2)用加法算式表达这几种情况。

  3)观察以上所得有理数的加法算式,想想,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缺少了数学活动中特别有价值的思考方式和探索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了如下的问题空间:

  1)你能根据生活中的事例说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并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吗?

  2)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的?

  3)观察以上所列的加法算式,想想,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

  经过思考,有的学生用足球比赛中甲队两场输赢的球数的事例,得出加法算式,有的学生用某人一天收入和支出的钱数的事例得出加法算式,有的学生用某人向东或向西行走的米数的事例得出加法算式……,使学生主动的从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找出了丰富多样的事例,得到了有理数加法算式。增加了自主思考探索的过程。

  从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给学生创设有价值的问题空间,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借助有关具体事例,进行自主与合作的探究,不仅学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和体验了怎样去自主探究,得到了深刻的探究的乐趣。

  创设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大也有小。大问题要设大空间,小问题要设小空间。该创设的问题空间不论大小,都要创设,如果以讲代探,就会使学生失去一次探究的机会。例如有些数学符号,教师讲授给学生,结果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记不住或记忆模糊不清的现象。其原因就是轻视或忽略了这个探究的问题空间,没让学生去探究,学生感受不深,不理解,就不容易记住。

  三、提供必要的探究时间和探究材料。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否则探究学习就是一句空话。为保证学生探究的充分时间,有时可以安排课前预习或课后再探究。有探究的时间,缺少探究的物质材料,也会影响探究的效果。例如在探究“摸到红球的概率”这个问题时,如果直接组织学生凭想象去讨论问题的答案,想象能力强的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而不善于想象的学生就不容易得出答案,甚至有些学生对此问题还失去了兴趣,使这个探究活动缺乏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都准备如上条件的三个红球、一个白球、一个盒子。向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单后,让学生边实践边思考。结果调动了每个学生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切身的实践感受,促进了他们的想象力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的得出正确答案。

  由此可见,探究学习,必要时还应让学生准备充足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