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将“语”进行到底——浅谈口语交际教学
【作者】 郑 莉
【机构】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六小学
常常做这样一件事,每次带新的班级我都会问孩子们,什么是“语文”?有时候答案会五花八门,这时候带领他们了解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及其含义的论述。简而言之就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等他们恍然大悟之后,再给孩子们讲一个古老的故事。
有个人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邀请了四个朋友来家中吃饭。 三个人准时到达了,只剩一个没有来。 主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了,该来的不来。”有一客人听了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不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这时,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不该走的走了。” 剩下的两个人中一人听了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好,我走,说完掉头就走了。??又把一个客人气走了,主人急得不知所措。 最后留下的这一个朋友就劝主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注意一下。 这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最后这朋友听了,脸色大变道:“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 说完铁青着脸走了。
许多孩子听完这个故事就发笑,之后会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客人全气走了?归结到一点——不会“说话”!其实,我们班上的孩子不会“说话”的人很多。这当中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天生性格内向,不爱多说话。这类孩子一说话就紧张,吞吞吐吐的,常常说话的时间短,声音小,好像害怕别人听见他讲了什么。且不敢用眼睛正视自己的听众。这样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
2、爱说,但往往思绪混乱,词不达意。这类孩子性格外向,活泼,平时也是说说笑笑的。一到了课堂,老师发问,他马上举手,但站起来之后就结结巴巴,不知道从何说起,只好无奈地搔搔脑门。
3、私底下是“话痨”,众人前是“哑巴”。这类孩子在我们班占的比例最多。这部分孩子成绩都还不错。家长反映在家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差,在学校,下课与他们单独交流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甚至,在上课时,如果是小组讨论依然会滔滔不绝,可一说要当着全班同学讲,他们就不愿意了,觉得不好意思,害怕出错。
都说“语”包含了“读”和“说”,要想说得精彩必须先要学会听。所以根据我们班上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提高班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天天鼓励学生观看影视节目、新闻节目,如:《大风车》、《新闻袋袋裤》、一些电视台组织的辩论赛……把看变成一项作业,以后成为一种习惯。通过看、听,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发展语言。听新闻,听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新鲜事,还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看课外书籍,或向父母询问近段时间发生的事。“刀不磨要生锈”。说话也一样,如果长时间不练,训练的力度不够,开设的活动浅偿辄止,不能坚持下去,那么孩子会逐渐对说话失去兴趣,所以让孩子多说多练很重要,说话能力就是在多说多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抓住一切口语交际的时机,给孩子以尝试,让孩子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其次,利用晨读时间放声朗读。一般来说先让孩子们自己朗诵一些经典的国学或者诗歌、散文、语文书上的课文,再让他们听听名家朗诵,观察形、神,进行模仿。这样一来有助于语感的形成,也能提升内心对情感的体验。
再次,充分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们班的孩子会轮流当着全班同学说一说。内容多种多样,可以讲各类故事,最新的新闻,身边的趣事,自己最近的感想等。都可以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讲给大家听听。听完后有1分钟左右的评议。这样方法在我们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无论是哪一类口语交际能力有待于提高的孩子在这个活动中都可以得到锻炼。
此外,以编排课本剧来锻炼学生口语逻辑能力。将学生按兴趣组成“临时剧组,”尝试把课本片段、童话故事、生活情境搬上“舞台”。如:三年级的课文《西门豹》,四年级的《小木偶的故事》等。最初训练的时候是教师准备剧本,学生演绎。两三次之后便是要表演的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教师再指导。这样,小演员们精心准备的过程,演出和同学们的评议过程,都是学生语言积累、体验与提高的过程。由此,口语训练成为学生经常性的、乐于参加的活动,还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在班上不定时地举行辩论会。这样的活动不一定需要特定的组织,可以随时在适合的机会开展。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学习。如:《落花生》一文,可以让学生辩论:像花生一样的人有用?还是像石榴一样的人有用?在辩论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变得更具逻辑性。当然,还可以在班上组织正式的辩论赛。这就要求他们搜集大量的正反方资料,这样一来,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又锻炼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随意地“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努力做到让孩子想说、敢说、会说,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