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细雨湿衣看不见,鲜花落地听无声——如何实现班会课的德育功能
【作者】 孙叶芹
【机构】 山东省潍坊文华国际学校
【摘要】实现班会课的德育功能,需要班会的主题具有时效性,并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班会的过程要全员参与公平公正,并注意教育的艺术性与趣味性,最终实现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关键词】班会;德育
面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多班主任往往忽视班会的利用及功能,做班主任很多年了,随着自己经验的增长发现班会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是巨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群体的改变,我们却势必要面临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发现问题单凭经验是很难迎韧而解,它需要我们的不断学习,不断更新。
班会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时间上看它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也可以短至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从内容上看,可以针对某一特定的主题,即主题班会,也可以针对某些事件的分析与解决。但无论时间长短,内容如何,要实现班会课对孩子们的德育功能,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班会课的主题:
1、班会主题要具有时效性。对于班主任来说,很多时候都要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样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问题发生时,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这个时来处理问题,我们叫“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对问题的影响及后果得到及时的全面的正面的认识,这就是班会课的时效性。这就要求班会课可以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尤其是班主任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更要注意这个特点。记得有一次我们针对“三聚氰氨牛奶事件”对孩子们进行诚信教育的班会。整个班会的设计,由孩子们出谋划策,结果,孩子们从各种不同的渠道收集了很多有关食品安全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从视频到图片,从国内到国外,面对这些大量的事实,孩子们深有感触,并从事实中体会到“诚信是金”的涵义。
2、班会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好多同学认为班会课就是到了边听班主任唠叨一下常规边做作业的时候了,这就说明这样的班会课不是学生从心理上需求的,这样的班会课也往往会导致学生们对班主任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实际上,只有符合学生的需求的,一定是他们感兴趣了。比如,初一新生刚开学时进行的学习习惯及方法的培养,考试之前的考试焦虑的缓解,青春期知识的了解,当发生5.12大地震时,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及对生命的关注等等。这些是学生在某个年龄阶段发展所需要的所渴望的,或某段时间他所感兴趣的,符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孩子们感兴趣了,他们就会认真地去对待,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每当学生到了升初二时,我们都利用班会课来讨论异性好感问题。记得有一次我们是先欣赏了一部英文电影《love story》,针对这部电影,在让孩子们进行英文欣赏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从而将孩子们那份对异性的好感引向阳光、健康的方向,同时明确自己当前的主要责任。这样的班会适时开展,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生的影响。
二、班会课的过程:
1、全员参与实现公平公正。一次有教育意义的班会课,必须是全体同学身心投入的一堂课,不要让任何一个同学认为这次班会课是与自己无关。班会课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每一个步骤的进行,都要充分考虑全体同学的心理变化与实际情况。比如在进行初一习惯养成教育的班会课上,让全体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的讨论,并制定相关的班级规范,这样那些认为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已经不需要改进了的同学,也会积极参与到班会的活动中,献计献策,从而带动那些良好习惯还没有养成的同学反思自己。班会课参与的人员不要局限于学生和老师,有时我们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等等。记得在一次母亲节前的一次班会上,针对初二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逆反心理,我们约了两位同学的家长来为我们讲述自己与孩子的故事,一个故事是妈妈感谢儿子对家庭的照顾,感谢儿子的懂事,一个是爸爸与儿子的矛盾产生激化最后化解的过程。当时的班会是一个孩子带一名家长,听了他们的故事,家长和孩子都很受教育,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真正为家长和孩子创造了一个用心交流的平台。
2、突出教育的趣味性与艺术性。突出教育的趣味性与艺术性,就是要尽量使孩子们在快乐中收获成长,而不是要使之成为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班会课增加语言的幽默感,可以使孩子们在快乐的笑声中受到教益;增加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让孩子们在电视、录音、网络、图表及各种信息传输媒体中,体会现代教学的感染力;选择恰当的事例,旁征博引,进行有效的类比,可以提高孩子们积极性。精心构思,合理布局,什么时候以清楚明白教育人、什么地方以深刻思想启发人、什么例子以具体生动感染人等等,每个教师要心里有数。在班会进行的过程中,时刻要“察颜观色”,及时与孩子们的实际利益相联系,与孩子们的心理变化相吻合,与孩子们的情绪改变相协调。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们会关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一句不负责任的言语,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有时还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与艺术性,在你严厉的批评中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关注,在你的和蔼谈话中让孩子感受到更高的期待,在你风趣的谈笑中让孩子感受到信任的力量。这就是班会教育的趣味性与艺术性。具有趣味性与艺术性的班会课,就一首发自肺腑的歌,当它响亮起来的时候能唤醒人的精神和良知,能释放人的正能量。
第三、班会课的效果:
1、要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实现这个要求,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班会形式,比如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等手段、让孩子们说、学、唱、演;利用特殊人物来做报告等。避免方法上的强制与灌输以及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母亲节来临时,我们可以通过班会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当教师节来临时,我们可以通过班会让孩子们学会与老师的沟通与交流等等。记得有一次班内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打人致伤事件,面对部分的医疗费用,打人的孩子及家长态度恶劣,不讲道理。为了警戒其他同学,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班会,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假如被打的是自己,你会有什么感受?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分析,甚至对问题的解决都提出来了合理的建议,这样打人的孩子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从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并当堂向另一个同学承认了错误,并积极主动地回家劝自己的父母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2、要能带动学生的行动改变。
真正让班会课的德育功能体现出来,需要让班会课的精神、班会课的要求变成孩子们的内在需求和成长的动力。所以班会课不仅仅是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课堂之外,让孩子们将这种需求与动力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将班会课延伸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家长、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督促。
“细雨湿衣看不见,鲜花落地听无声。”作为班主任,肩负着学生德育的主要工作,而重视班会课,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从细微处着手,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道德是感染而成,绝不是教出来的。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项最重要措施,也是班主任工作不容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