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注重人文熏陶 促进学生成长
【作者】 刘世忠
【机构】 贵州省惠水县高镇中学
学生成长应该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熏陶,对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绚烂多彩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这一点说明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追求语文教育从工具掌握到人文陶冶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全面提高学生主语文素养,既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提高,更要关注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在知识技能和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全面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
一、关注学生人性的需要与个性的养成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的需要。人的需要有不同层次,最基本的也是低层次的是衣食住行等关系生存的物质需要、安全的需要;较高层次的需要,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的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由于人是社会成员,除了维持生存的生理性需要外,还需要学得和实现社会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和集体生活的要求,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需要一旦为人们所接受,就能转化为个人的需要,成为推动行为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因。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是人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动力。它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一来,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提出的具体的要求,而是源自学生思想深处的需要。当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被激发并逐渐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与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语文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去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高尚人文性。如通过对《中国石拱桥》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另一方面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富于创造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作为炎黄子孙应该国传承中国文化、弘扬华夏民族的光荣传统尽一份力。教学《孤独之旅》时,要通过杜小康由胆小、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激励学生,不要害怕困难,要敢于面对挑战,这是使自己逐渐走向成熟的磨刀石。
另外,教学中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养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需要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人的个性品质是多方面的,而情感、意志、性格则是它的主要成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应该包括情感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等;性格方面的积极性、勇于探索、自尊自强等;意志方面的吃苦耐劳、顽强坚毅等。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内容,如《愚公移山》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再塑生命》中海伦凯勒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芦花荡》中“老头子”自尊、自信、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精神,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人,就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现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养。
二、发掘课程中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语文教材大多数的课文是名家名作,作者把自己深刻的思想与情感注入作品里,本身就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提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生,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中,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读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在这方面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如她在准备《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的教学时,浮想联翩,想到周总理为国家大事日理万机、昼夜操劳;想到周总理对人民关怀备至;想到周总理临终时还嘱咐把自己的骨灰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想到这一切,她情不自禁地热泪横渡。课文情激发教师情,于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此诗时,就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紧扣学生心弦,把他们自然而然地步步引向感情的深处,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进入群山回响、大海呼啸、天地万物共悼总理的深情境界,结果,课堂上一片哭泣之声,诗歌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受到了重大情感力量的震撼,在潜移默化中心灵获得净化,思想得到升华。“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产生师生情感共鸣,师生配合默契,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于是就可以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三、寓德育教育于教学活动中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思想性、情感性。语文教材中的典范文章,有的蕴涵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念、方法等。因此,语文教学过程要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必须注意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内容去教育学生。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定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衷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天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依据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教学既不允许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又不能脱离课文的思想内容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语文教学应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这样,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他们的思想就会受到教育、情感就会受到熏陶,心灵就会得到净化。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和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的教,学生才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出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或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中,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评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
总之,语文教育应以人的全方位发展为目的,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教育。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书目:
[1]张鸿苓 《语文教育概论》
[2]于连河 《中学语文教育概论》
[3]祝叙华 《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
[4]陈建伟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