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 朱莹青

【机构】 贵州省兴仁县第七小学

【摘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小学开始,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
【正文】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目标,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孩子的创新实质是民族未来的创新,从小学课堂上开始创新,学生会在不自觉中学会创新,这也许是创新教育的根本目。诺贝尔物理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要害。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革过去以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主的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法。要设法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一、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要将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是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混合运算”扩展应用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全校老师12人带领同学65人去某风景区参观,在购票处价格表标明成人票50元,学生票20元,团体票(10人以上)25元。你打算怎样购票?面对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现实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亲身去实践,并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创造性解决。显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

  二、合理运用图示,培养创新意识

  运用图示解答应用题,是小学生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技巧,在许多较为复杂的应用题中,若能将题中的数量关系合理地用图表示出来,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使问题由繁化简,化难为易,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学习了“两步应用题”,可以这样解决练习题:“三只大象用鼻子运材料。第一只运900千克,第二只运的比第一只少100千克,第三只运的比第二只多145千克,第三只运多少千克?”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900千克是第一只大象运的;100千克是第二只大象运的;第三只大象在第二只大象运的基础上多运145千克,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出算式:900100145945(千克)。接着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于是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创造意识从这里唤起,根据线段图又列出算式:900+(145100=945千克)或145100900=945(千克)。这种解法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勇于探索,大胆尝试,这过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活了求异思维。

  三、运用方程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抓住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与解题思路,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沟通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可使结构简化,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等式。因此,理解“等式”是很重要的,在教学加、减应用题之前,要求学生学会用方框代替未知数。如:“有一袋糖,吃了6粒,还剩5粒,这袋糖原来有多少粒?”象这样的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据生活经验,用奏数的方法。知道这袋糖原来有多少,但不知道怎么列式。我就启发学生想,把一袋糖这个未知数用□来代替,然后让他们自己列出算式,结果学生很快地列出“□-65”,使学生很快地熟悉未知数参加运算。到了中高年级,出现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如:路程=速度x时间等,为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基础。在应用题分析思路方面,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所求的问题,抓住求和、求差,还是求积、求商的四种基本关系,用等式来表示应用题的数盘关系。在新授的过程中,我先由学生自己尝试探索解题的途径,怎样写设句,怎样找等量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学生理解过程。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应用题,体验思维之趣、成功之乐,使学生渐渐做到肯思考,勤思考和善思考,思路开阔了,就会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见解,得出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拓宽解题思路,发展创新能力

  前苏联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说:“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可见解题过程是通过问题的转化去完成的,所以转化策略是解数学题的一种主要思维方法。因此,当代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例如应用题“服装厂要做?1200?套服装,计划3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套数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完成任务用了多少天?”同学们的列式是1200÷(1200÷30×1.5)=20(天),我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又问:动动脑,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鼓励求异,学生能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也有的分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过了一会,有位学生举手回答了另一种解法:因为生产的总套数不变,实际的工作效率是原计划的1.5倍,那么反过来计划时间是实际时间的1.5倍,列式是30÷1.5=20()。太妙了,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呀!我就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并给他记了一次创新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开发了创新的潜能。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应该成为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最基本的目标。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学法的指导,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金希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河南教育.200510

      [2]王伟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现代教育科学.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