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才让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简单的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而要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问”中自主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前提是培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前不久,到某中学听课,是七年级思想品德《我们的权益》单元复习课,教师让学生自己整理了这个单元的知识点之后,自己来模拟出题者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就问学生:“关于《少年的权利》这一课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未成年人的定义,即什么是未成年人?”(这不是考察的重点,而且也过于简单了)其余的同学一听有的偷偷地笑,有的撇撇嘴……这时,这名教师用赞赏的语气说:“尽管XX同学提出的问题不是很理想,但与过去(他成绩较差,不爱发言)相比,他勤于动脑,敢于发言。这是他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表现。仅从这一点来说,XX同学有了很大进步,值得表扬,值得学习,大家鼓掌!”在掌声中,这位学生有一种虽败犹荣的感觉。在后来的课堂上,该同学也表现的比较活跃。这样一种氛围下大部分学生都积极的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以看出,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前提就是有一个民主的氛围,学生敢于向教师的知识和见解进行挑战和质疑,敢于怀疑权威和经典的。而教师也允许学生“出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赏,让学生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努力创设问题情景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教,学生答。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这其实是对“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的一种的片面理解。试想: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能算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吗?即便这个问题是教师精心设计了的,对于教学确实能起到化解难点的作用,学生在当时课堂上也是积极思考了的,但如果长期如此,学生的思维显然是被动的,求知欲也会渐渐失去。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活动中,一个好的教师不仅仅在于设计出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而学生问题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疑问引出来,激发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这才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然后学生自己再带着问题去钻研教材。
怎样来创设情景,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学生将以怎样的态度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对社会热点问题及身边生活问题的关注,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选用一些典型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热点补充教材活动设计,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好动、好说、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可以是一组漫画、一段录像;也可以是一组材料、一个小品。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一课中《走进父母》,学生提出了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何我们与父母的矛盾越来越多?”,我使用小品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与父母冲突的场景。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让他们自己体味父母的爱。知道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样穿插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又能使学生开动思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使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好的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想问并积极思维。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也要注意三点: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三是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实效,切忌一种方法、一个模式用到底。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点要教会学生提问的技巧
通过教师的鼓励和情景的创设,学生在提问问题方面有了一定的冲动,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都知道有许多学生学生提问的质量往往不高,提不出我们想要的问题,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之以渔“,教会其提问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教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提问思路:1、识记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用于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能够判断、叙述、再现或再认,即是什么?如晓璐的妈妈侵犯了晓璐的什么权利?2、理解性提问,通过提问使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对有关知识进行解释、说明、推理或转换,即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如为何会对雇佣童工的企业作出处罚?3、运用性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初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即怎么做,如果你是晓璐你会怎么做呢?4、辨析性提问。如“法律与我们青少年没有关系?”等等。学生一旦掌握了提问思路,学习的兴趣会大增,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将得到有效的调动。
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就是在教师这种点点滴滴的教学细节设计上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指导其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教师问,学生答”到“学生问,学生答”的转化,这才是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