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白德发

【机构】 贵州省望谟县乐元镇乐元中学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我们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值得我们不断深究的话题。有效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种责任,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尽管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惑,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善于学习,讲求实效,就会不断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渗入,近几年历史学科在黔西南州中考中和政治学科一起合卷为“文科综合”,并且采取开卷考试的模式被视为“副科”。更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脱离实际、机械死板背教条;课文内容一串串、理论观点一套套、板书文字一行行,让学生记笔记、背课文,做作业抄课本、课堂答问念课本等。学生不能用已知说明未知,不能以史为鉴,一见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不管我们的教学观怎么变,教学理念或教学手段怎么更新,我们所关注的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应该始终是不变的。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去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笔者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践,主要探讨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导入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如: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教学《人类的形成》一课时,我首先找同学讲述了“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的故事传说,然后设问:“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真是女娲或者上帝造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进入了课堂,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另外,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时,我把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等有关图片制成了动画,并配以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学生们听了看了立刻兴致高涨,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语言生动,触发学习兴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语言艺术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不管是在传统教学中还是新课改下的今天,都不能丢掉。课堂语言如果流畅、形象、生动,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在教学《中日甲午战争》时,我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黄海海战,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又对清政府的腐败切齿痛恨。此时我稍加点拨,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同时也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质疑设问,激发学习热情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结果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林则徐没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单靠一两个大臣并不能力挽狂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抗争”。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自主反思,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实现有效历史教学良性循环的保障。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增强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对历史人物陈独秀的评价,经过认真反思得出,教学没有“通过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因此,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新理念指导下,我改进了教学行为,创设了情境,提供了一些陈独秀为人处事的事例,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去讨论、分析、评价,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引导学生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自主反思就是强调教师要自觉自愿地进行反思,要认识到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反思的内容须紧扣教育教学实际,如提问的有效性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史料选择的适切性、教学行为的恰当性等,反思可以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总结出实实在在的体会和认识。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促进教学思维的发展,让初中历史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

  总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立足长远,从学生的前途发展出发,深挖教材、积极引导、不断探索,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行之有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月来.初探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成才之路.201026

  [2]冯曙.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