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的渗透
【作者】 张三兰
【机构】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蒙村镇中心小学
德育虽然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但它决定培养人的方向,我们的教育要为社会建设服务,德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要以为设了一门思想品德课,就可以完成德育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往各科教育中渗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先天有之,而要靠后天的引导,激发兴趣又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还是学习积极能动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成分,是激发学习动机化注意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内在思品因素,激发学习兴趣而。那么该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兴趣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就谈一些肤浅的想法。
一、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可在教学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教学题材——“北京赢了”就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内容。在完成此题的知识传授后,教师可借机渗透:“2001年7月13日,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申奥成功了!那天电视进行了现场直播,电视画面上以及老师身边的人们个个欣喜若狂。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申奥成功会令全国人民如此激动吗?因为一个国家申奥能否成功,不仅仅看这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你们看,现在我国的宇宙飞船上了太空,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小轿车,这些都是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申奥的要求这么高,我们国家能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同学们听后群情激昂,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爱国情感油然而生。又如,一年级小朋友上第一堂数学课数一数时,老师出示挂图并问学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画了些什么?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你们也想去玩吗?然后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渗透,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爱护花草树木等,接着要求学生数一数各种物体的个数,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即对学生进行了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机渗透了爱护公物和花草树木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那就可以萌发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如教《认钟表》时,一上课,首先先请小朋友们参观一些钟表店,欣赏漂亮的钟表。接着问学生钟表有什么用途?它会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什么?这样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唤起学生有关时间、有关看钟表的经验,使学生对时间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很自然地渗透了从小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育。
二、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公德心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学习之中, 如在教学“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一道题: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到某车站后有15人下车,又有12人上车,这时车上有多少人?教学时,除了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一种先下车后上车,一种先上车再下车,你们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哪一种方法更好些?教育学生们先下车再上车这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数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脱离了生活实际,数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就如无源之水。因此,教学时,可举些生活实例来加大思想渗透的力度。如从上下车看候车公德,从让座看尊老爱幼,从乘车人数看超载现象……这些都可能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周边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三、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譬如,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认识它的性质,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梯形。上课时,让学生拿出梯形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图形,并且思考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实施合作学习,让学生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且考虑这个新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探究,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由此再次推导并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原来数学世界奥秘无穷,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我们一定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解题时,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四、结合课外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思想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然后计算全班同学家庭一个月、一年的用电量。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节约用电,科学用电”的教育。又如,在学习统计图表知识后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改革开放后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情况。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家中各种高档家电的普及率:电话98%、冰箱90%、汽车68%……结合教学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的热情。我们要在教学中更要做到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德育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
五、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即可以结合某些具体的教学知识进行,又可以抓住教与学双边活动中一切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但必须要善于把握时机,做到自然、适时、适量地“渗透”。
数学是常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可利用课本中或老师补充的例题或习题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爱劳动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数学中充满着辨证思想。鉴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教学中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就自然地向学生进行了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启蒙教育。
此外,意志品格方面的教育也要刻意培养。如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作业是仔细审题、工整书写、自觉检查;遇到困难时,多动脑筋,力求突破等等。如能持之以恒,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也能自然养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注意通过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思考,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检查验算等,从小逐步树立起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作风。通过实际测量、制作等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并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文字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反映我国建设成就的数目材料,把它们编成应用题。有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墙报、数学故事会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这些真实的材料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例如,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和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在板书和批改作业中做到认真、细致、书写整齐。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帮助,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避免用训斥的方法。
5、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渗透方法的选择,除了考虑内容的显性与隐性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对高年级而言,有时即使是隐性的内容,也可采用潜移默化法;而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有时即使是显性的内容也要采用提示法。如在教“重量单位”时补充了这样一道题:“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12亿人一天就节约4230000克米,合多少千克?”题中呈现的是显性材料,但考虑到答案“3240千克”不太适合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学生解答后便略作提示:“这么多米可供200多个大人吃一个月呢?真该珍惜呀!”用这样的教法渗透“勤俭节约”教育,效果甚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品德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事,而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所以作为数学老师也要承担德育教育这个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使我深深地感到,在数学学科中,德育渗透虽然不是主要的内容,但确是重要的内容,短短几句话,也许用不了老师的一分钟,可是它对学生的影响却可能是一辈子的。我想,只有德育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同时,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和协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