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应对策略

【作者】 林亚池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摘要】材料解析题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的两种题型之一,是一种主观性试题,也是目前学生在应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本文意图通过分析学生在解答材料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解题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找到规律性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应考效率,同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应对策略
【正文】

      随着高中课改的不断深入,考试地方化,教材多样化,考试命题也更突出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注重在“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考核要求。特别是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学生研读相关史料、从中获取并整理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作答的能力,所以,很多学生都感觉到材料解析题棘手。究其原因,除了阅读理解能力差、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相关历史概念理解不清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把握好审题和解题技巧,平时缺少应有的训练。

  经过几年教学的探索,我觉得要提升材料解析题的应对能力,就必须要能摸清材料题的基本类型,找到解题的规律和技巧,强化训练,举一反三。因此,通过反思、研讨和总结,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希望能对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我觉得,应对高中材料解析题一般可分以下三个步骤:

  一、 审题

  现在高考采用文综试卷,给予历史解题的时间并不充分,大概在50分钟左右,加上材料信息量大,因此建议学生先看问题再阅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

  材料解析题在设问上一般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所以设问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根据材料回答,考查学生阅读、归纳材料的能力。学生应抛开所学知识,找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就材料内容进行解答。

  (2)以材料为依托考查所学知识。学生要能通过阅读材料,寻找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提取相关历史知识进行解答。

  (3)对所列材料进行综合性的归纳总结。学生可通过对所列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自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4411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4分)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 分)

  (2) 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6分)

  分析:第一问要求根据材料指出。学生可抛开所学知识,在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就行,根据材料一中俄国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入侵南疆的目的,以及到19世纪60年代扩张到伊犁和乌鲁木齐的侵略变化,归纳答案。

  第二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学生要能从材料中找到关键信息点,抓住材料中“19世纪60年代,俄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这句话,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即可找到原因。

  第三问学生既要从材料中,也要从当时中国的国情进行综合分析。材料一突出俄国对新疆的侵略,材料二突出新疆对“绥边辑民”的重要性,再结合近代中国遭受侵略、丧权辱国的历史,就可从“抵御外来侵略,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新疆地方的管理”等进行解析。

  另外,在解答时可关注每个设问的分值,根据分值判断要解答多少要点。

  二、 分析材料

  新课改下的高考立足于“新”字,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新问题,所以选取的材料基本脱离于教材,不会是学生看过或接触过的。但不管材料如何选择,基本类型不外乎几种:

  (1) 文字材料。 阅读文字材料时应理解材料的中心意图(特别是文言文材料,不要求字斟句酌,但要把握大致含义),注意开头或结尾,找出关键词,概括中心要点,归纳有效信息。

  例如:2011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卷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分析:学生在解答材料时一般会先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再根据问题组织答案。其实,解答该题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明确设问,找关键词(句)。首先,设问的核心是对两人郡县制的看法,要表明观点;其次,材料中有涉及到的关键句:从材料一 “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分封制)害处多,对此持肯定态度;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权力过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对此持否定态度。这样做既能充分利用材料进行解答,保证答案的准确性,又能有效的节约时间。

  (2) 表格材料。该类材料要懂得先把握数据内容的核心,再横向或纵向对比表格数据的变化,分析变化背后隐藏的信息。

  例如:江西省新余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材料:












  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分析:表格材料一般多选用经济数据,考查经济史的内容。上述材料中的数据学生都看懂,问题出在不清楚什么是“趋势”?因此要先解释概念:“趋势”就是动向、走向,就是通过数据的变化来判断农业发展是增长还是衰落或是停滞不前。再根据材料数据,从粮食亩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四个方面进行解答,问题迎刃而解。

  (3) 图片材料。此类材料要能从图片或与图片相关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将相关信息融入相应的历史背景当中,或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

  例如:2011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卷

  材料   图1、图2、图3分别在18584月、186012月、1900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没有开化的中国佬”  图“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图3“中国就要崩溃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

  分析:这则材料中学生很难从图片直接找出什么有效信息,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相关信息,例如与图片相关的文字信息:图释(中国“没有开化”,“崩溃”、“应该在中国做什么”),可以看出英国对中国的蔑视、丑化以及侵略本质;从时间(1858年、1860年、1900年),可判断为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对比英国两次工业革命后的对外扩张,及近代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可判断成因。

  (4)综合材料,将几种材料类型拼凑整合,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可根据上述三种类型的解答技巧,分别进行解析。

  三、组织答案

  首先,理清答题思路。现在新教材编写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说明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也是应从这三方面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争取答案的完整性。不要看完材料和设问马上动笔作答,想到什么写什么,应根据材料寻找有效信息,融入相关的历史情境之中,根据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其次,答题的规范。现在高考实行网上阅卷,要求卷面整洁规范,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考生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切入要点,有逻辑性。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专业术语),点到为止,不用过多展开分析,将关键词写到前面。(2)答题规范,卷面整洁。要求学生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3)注意书写及错别字。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将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技巧加以灌输,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解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按照要求转化为规范答案,提高学生在材料题解答中的得分率。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如培养学习兴趣、应考心理的辅导等,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参与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4

  [2]《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