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高中地理课程的有效教学
【作者】 李境军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性和教学现状,结合高中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与一线教学实际的案例分析,重点论述教师如何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来实施有效教学。
一、高中地理的学科特性和教学现状
新课程体系中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获得有关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去阐述、分析我国和世界各地区的人地关系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量的知识灌输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基础知识不落实是学生考试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却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目前过我国正在进行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但是改来改去,还是避免不了一个问题:老师讲的多,学生听的烦,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特别是必修一的教学,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对于初涉自然地理的学生来说简直好像是在听天书,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成为目前基础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选取和实施途径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1、适时有趣的课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的课前导入可以引发学生对未知问题的遐想和探索,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教师通过一个提问:“赤道附近有没有企鹅的分布?”因为在学生的固有思维里面,企鹅只生长南极大陆,这种颠覆性的提问就可以引发学生无限的好奇心去跟随老师探寻究竟。
2、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地理包罗万象,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如果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直观的教具和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褶皱需要判断背斜和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课本进行直观演示:找三本课本:语文、数学、外语,由上而下一次排列,岩层保持水平状态,岩层的新老关系自然是:上面岩层(语文)新,下面岩层(外语)老,然后依次模拟水平运动的挤压分别折出背斜的拱形和向斜的谷形,然后对比中间和两侧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间(外语)老两侧(语文)新,向斜是中间(语文)新两侧(外语)老。通过这样直观的演示,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掌握岩层的新老关系,而不会出现记忆混淆的状况。
3、教学内容图像化、形象化
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系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简化、形象化,化繁为简。如在学习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时候,教师将世界轮廓图简化为几何图形,划出世界表层洋流的运动方向,以赤道逆流作为分界线,然后分别以西风漂流的末端为起点,绕洋流的方向划去,很快,你便会发现两个数字“8”和“0”跃然纸上。这样,世界表层洋流的流向就好记多了。再比如在学习地球的圈层构造时,可将地球比喻成一个半生不熟的鸡蛋,蛋壳代表坚硬较薄的地壳,蛋白代表固态的地幔,不熟的蛋黄代表有液态物质存在的地核,蛋白上面的一层膜代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学生记忆的难题也便迎刃而解。
4、采用易记的诗歌、谚语、顺口溜
采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利用成语“蜀犬吠日”,可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日照少。在解读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实施引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再如讲到日较差问题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思考为何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运用诗歌、谚语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诗歌创作的热情。
5、及时进行比较归纳,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
等压线等压面的判读,可以说是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重点难点,很多学生一看到等压面图就束手无策,常常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其实,只要老师对这些知识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学生掌握起来便可游刃有余。
6、简单的课堂试验
说一万遍,不如实验一遍,实验有着更强的说服力,并且能够增加学生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认识。例如为了观察地转偏向力,可用一个地球仪使地轴垂直地面,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至两滴红墨水,在地球仪不转动的情况下,就会沿经线向低纬度流动并留下墨迹。然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再在高纬某点滴一滴红墨水,你就会发现红墨水流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从北极上向下观察,你可以发现红墨水留下向右偏转的墨迹。同样将地球仪倒转过来,南极向上,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进行演示观察,从南极上向下看,可发现墨迹向左偏转。
7、充分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应结合实际,紧扣“本地”具体情况,将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城市的规模、等级结构和服务功能室时,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调查学校所在地餐饮业、个体零售批发店、旅馆、宾馆等的数量、规模,结合当地人口数量、消费水平和门槛人口理论写一篇小论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和观念,而且培养了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愉悦情感。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需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对教学目的明确把握,对不同版本教材进一步挖掘、整合和内化,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与灵活运用,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研磨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