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简谈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作者】 王凤英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八中学
2014年9月22日、23日,我们一行十几人,在学校领导刘校长的带领下到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实地参观学习翻转课堂的有关内容。在昌乐一中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共观摩了两节课。一节是自学质疑阶段课堂,一节是训练展示阶段课堂。
9月22日晚上,我观看了昌乐一中高二年级一个班的政治微课课堂——自学质疑阶段。走进教室,学生桌面上只有一本书和人手一个的平板电脑。教室的后墙和侧墙,整齐地排列着几个学生放置平板电脑和充电的橱子。在这个60多人的教室里,学生课桌围城了三个长长的椭圆形。在这节课上,老师就像上辅导课一样,时而走到学生中间去低下头和学生私下交流,时而在一边观看。,一节课下来,老师没有大声说一句话。在整个晚自习时间,教室里井然有序,学生按照老师预先设定好的自学计划进行。学生先自主学习教材——然后上网查看平台上面的微视频,接下来同学合作互学,不是大声喧哗,而是三三两两的私下交流,最后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
9月23日上午,我还是观看了同一个班的政治微课课堂实录情况——训练展示阶段。刚一上课,老师就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是适当点拨疑难突破,接下来进行变式训练,依次是训练提升、展示点评,最后是总结反思。在训练提升、展示点评阶段,是学生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首先三三两两讨论,可以是邻桌,可以是对桌,还可以是一个小组内讨论确定上台展示人,然后是上台展示。教室内没有黑板报,前后两个黑板同时利用,来展示学生的自学质疑反馈学习成果。如果有学生出现错误的结果,可以再找学生去补充正确。最后是学生总结反思。一节课下来,老师只是在疑难突破阶段进行点拨几句,其他时间老师几乎不说话,就连课堂衔接部分,老师事先设计好回答问题的学生名单。
关于这两节课的上课情况,大家都已经了解,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赘述。
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课也不例外。下面我谈一下微课教学带来的优点。
1.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通过交流知道,他们刚开始实行微课时,他们学校在暑假期间专门组织老师在青岛黄海宾馆搜集整理材料,制作微课,这是第一次微课教学学案原稿。在开学使用时,各教研组再进行讨论、修改通过第二次微课教学学案,然后在上课前学案事先印发给大家。最后教师在上课前对各自的微课内容进行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修改。根据这样的分工,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自己的修改,最后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2.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自学质疑阶段,老师不讲课,只是围绕学生走动。看着学生必须去学,如果不学的话,老师和学生都在看着,学生也不好意思不学。也有不学的学生,在这个自学质疑阶段时间内,老师看着不学的学生,不学的学生也要装装样子给大家看。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及学习的效果。
3.能够缓解老师课堂讲解的压力
目前,老师们由于讲课时间过长,许多老师都有轻微的咽炎。而微课教学要求老师在课下花费的时间比较多,需要老师们搜集整理资料、精心备课;但是课堂上要求老师们讲解的时间较少甚至不讲。这样可以缓解老师课堂讲解的压力,也能够减少咽炎的发生率。
通过我校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微课教学存在以下弊端:
1.可能会出现软硬件环境的具备是否充分。
目前,我校对微课教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才刚刚开始,运用于微课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还没有完全具备,还需要加强软硬件设施。如果我校的微课教学要想走的更远,还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2.师生的配合程度是否到位。
目前,我校老师对微课教学还持怀疑态度,学生对微课教学的配合还缺乏积极的态度,学生的预习任务还不能按时完成。他们目前对微课教学的程序还不太熟,所以使用起来,还有些生疏,看起来学生配合的效果还不太好。微课教学对学生来说,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
3.对学生的激励机制是否到位。
我们知道,一件新出现的事物,大家对他会有不同的看法。要想做好这件事,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就比如我市推行的优秀教案评比,一开始就制定了积极的奖励措施,所以大家才积极踊跃参加。对于微课教学这件事,我认为也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来配合。目前,学校对微课教学的大力普及还没有任何的激励机制,所以说师生配合的积极性还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
最后我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从我们学校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实践出发,我们学校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走得越来越远,甚至会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