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策略探寻
【作者】 沙代提古丽·那曼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中心学校
【摘要】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具有统领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学目标有效设计,做到准确规范,有的放矢。【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效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对于小学语文而言,就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但到具体每一节课来说,教学目标就是我们常讲的“三维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落实。我们知道,要落实这些目标,不仅需要在课堂认真教学,更需要在预设时进行科学定位与设计。也就是说目标落实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源自目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正如古人说的“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一样,预设好则立,预设不好则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一、研读课标,准确定位
仔细研读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陈列和准确描述,既有总目标,又有各学段目标,而且在学段目标中,又分门别类地进行了项目要求,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作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目标要求。再睁大慧眼,你会发现期间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渐进的,螺旋上升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更让我们明确“达到什么标准”。因此,在制定课时目标时,首先要“登高远眺”。例如阅读教学中关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目标,第一学段的定位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本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提出了学习目标是“了解”。第二学段提高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文本的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的含义。”这里提出的是“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则进一步提高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区别词的情感色彩,体会表达效果。”这里逐渐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目标要求,这样,最终实现了“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总目标。只有这样去研读、在比较中定位,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在某个学段应完成的任务。
二、吃透教材,抓住重点
教材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也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话资”。为了让对话更加有效有序,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把握文本突出的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语言现象,确定重点,选择内容。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材研读,找不到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满河捞,结果满河都没捞到。学生既有掌握好生字新词,又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这样倒不如一课一重点设计,突出某个一目标落实。
三、把准三、把准,准把学情,选准基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中学生无论是接收知识还是理解消化知识、建构知识都必须以原有背景知识为基础。只有与背景知识相接近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准确了解学情。这是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而传统教学,由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需把知识如水一般向学生这个容器倒,不需考虑其是否能接受。在践行因材施教、注重人本关怀的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就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而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差异,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的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教学中,丁炜博士使用的“五知”理论可给我们操作启示,告诉我们到底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已知的,即孩子们已经知道什么?(已经知道的课上不用教);未知: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不知道是老师要教的内容);想知:孩子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最想知道的是教学的重点);如何知:孩子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不知道的东西?(方法的问题是教师要充分考虑的);能知:根据儿童在这个阶段,他能知道到什么程度?(在这里把握教的问题,不要拔高,更不能低估,要恰到好处)。这“五知”理论,如果我们教师能结合学情,选准基点,科学设置学习目标,必然能为高效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四、表述准确,具体规范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具有统领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具体要写出学生学习结果应达到程度,而不是教师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且,要有准确具体的行为动词,不能含糊其词。例如,设计《三个儿子》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这样陈述:“能分色朗读课文,会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至于教学参考中提到“指导”、“培养”、“启发”之类的行为动词,这些动词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的行为,因此,我认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中不应该出现在课时目标中。科学的表述应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结果。当然,主体是学生,即教学目标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行为动词要准确、具体;行为条件是指达到某种学习结果所需的条件;行为结果即学习结果,一般是指基本的、共同的的最低水平。
总之,要做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我们必须加强策略探寻,找到更科学更准确的设计措施,为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提升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初探[N].江苏经济报,2013年。
[2]王丽鹃,拿什么来对待你,我的课改[N].中国教师报,2013年。
[3]闫艳,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