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物课堂“人性化”教学初探
【作者】 文 国
【机构】 新疆石河子150团中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令学生能轻松地掌握重难点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解题,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个课堂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不同教学技巧的运用过程中,我们觉得巧用“人性化”处理一些知识点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一种行为技能的实施都必须树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因此本文把“人性化”教学分成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用人性化的理论指导教学,让教服务于学;二是用拟人的方法把特定的知识点活化,令学生更容易接受。
一、生物课堂的教学总体要遵循人性化的原则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人性化教学是指让知识和人的关系协调,即让知识的发展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展开,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生物属于一门自然学科,其学科特点主要体现在“生命”这一动态的事实上,生命不断向前发展,随之附带的学科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我们的学生大多缺乏动态的多维的学习能力,因而对于时刻不断发展的知识的捕捉度往往不高。如果教师能了解并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让学生能追赶“生命的步伐”,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生物课堂传统的“以讲为授”的模式应该转变,即教师必须从多方思考并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学生为本,以讲为引,尽量把学生“释放”出来,让其以学为乐,乐中求学。
二、生物课堂中重难点知识的“人性化”处理
生物知识大多依赖于动态的生物体,这对于大部分习惯用静态思维来思考问题的学生来讲是“难以明白”的,他们会出现“不怕上生物课但怕学生物”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既喜欢上生物课又喜欢学生物知识,结合学生的生物知识基础和实际接受能力,我认为如果能让书本上抽象的不动的文字动起来,比如让它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再配上学生熟识的生活色彩或者生活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么一个“人”存在的事实,这样学生不但乐意学,还很容易理解接受。剖析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我在处理必修一《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中的重难点知识时就运用了“人性化”的教学技巧。
本节书的重难点知识较多,而且教授的课时有限,这对于每一届学生来说难度都很大。以往按常规教学方法直接展示教材内容,会出现“教师教完但学生学不济”的结果。巧用“人性化”处理后,从学生学后的反应以及解题等的信息反馈中表明“教完学到”的课堂目的明显达到。
现部分教学场景展示如下。
场景一:氨基酸结构通式——“回娘家”。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通式(右图)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教师教授这一知识点的关键就是要学生理解并牢记“至少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此外这个碳原子上还有一个H和一个R基”这一内容,这往往是解相应题目的关键。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简单讲解。)
师:现在,关于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你们掌握了吗?
生:基本可以了。
(随即以练习检验。检验效果:不好。)
师:事实上这是这节书的其中一个重难点内容。要突破这一难点,首先我们的把氨基酸的结构式记下来,那么怎样才能轻松地记住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首歌,品味完了大家都应该记得住了。
(多媒体播放中国民歌《回娘家》,音乐一响起,学生马上说出了歌曲的名称,随即课堂气氛一下子高涨起来。但歌曲播完后学生很是疑惑:“这跟氨基酸结构式有什么关系?”随后,屏幕上打出其中几句歌词:“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
师:你们想,氨基酸结构通式像不像个急着回娘家的人?
生:……
师:根据歌词我们把画面还原出来:她走的忙,因为急着回去见娘家人,所以跨开脚步(—R)往家里赶;她头上还戴着一枝花,一枝花又漂亮又很轻(—H);脸上还擦了胭脂,胭脂大多含有机物(中心C原子);我们南方过年一般送鸡不送鸭,而且好事成双,因此是左手一只鸡(氨基:—NH2),右手也是一只鸡(羧基:—COOH)……
(教师讲完,并在多媒体屏幕展示一模拟画面,学生的掌声一下子响起来了。这样,一个急着“回娘家”的“氨基酸”慢慢地深入学生的心中。)
场景二:脱水缩合——“拉手而不是握手”。
氨基酸脱水缩合相关内容是常考的重难点,要突破,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脱水缩合”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讲这一知识点之前,教师请了两位同学到讲台上面对其余的同学站着,然后叫他们示范“拉手”和“握手”两个动作,并提醒下面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伸出的是哪只手。
生:“拉手”是一个同学的左手和另一个同学的右手,“握手”都是他们的右手,可是……
师:对,我们都观察到了,这就是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拉手而不是握手。
生:……
师:我们知道,氨基酸就是一个急着回娘家的人,氨基和羧基代表着她的两只手。两个氨基酸面对同一方向站着,让她们拉手而不是握手,结果怎样?
生:一个氨基酸的左手(氨基/羧基)拉另一个氨基酸的右手(羧基/氨基)。
师:对,这就是“缩合”过程。拉手的结果怎样?
生:脱水。
师:对。我们可以这样体会,两只手拉起来时间长了,手心就出汗了,所以“脱水”了。
(接着,教师板书分析脱出来“H2O”的元素来源,并顺利过渡到相关的推理、计算内容。)
场景三:肽链至少氨基数和羧基数的理解——“体育课排队”。
一个氨基酸可能不止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部分,通常会碰到推算“肽链上至少的氨基数和羧基数”的问题,这一问题学生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堂上,教师特意提问了体育委员。
师:我们整理一下刚才体育委员讲述的内容,体育课我们班排成四条队,都是面向老师的。
假如老师叫每队的同学都拉起手来,大家回想一下,每队有多少只手是没拉起来的,分别是哪只手?
(教师叫八个同学上来示范拉手过程。)
生:每队空出两只手,一只左手和一只右手,排头同学和排尾同学各一只。
师:那全班算起来呢?
生:八只手,四只左手和四只右手。
师:从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氨基酸脱水缩合是拉手的过程,多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就相当于每队同学拉起手来。因此,一条队就相当于一条肽链,“肽链上至少的氨基数和羧基数”的推算就是算你们空出手的数。
生:哦,明白了,每条队就是一条肽链,排头空一只左手(氨基/羧基)的话,排尾空出的肯定就是一只右手(羧基/氨基),所以,有多少条肽链就至少有多少个氨基/羧基。
……
课堂教学处理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找到适合学生的多维的、灵活的、动态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服务于学生,务求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更进一步地促进教与学共同向前发展。